top of page
24BS_全年精讀經卷_keynote.jpg

2024 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4.10.6

回主頁|二月:以弗所書・壹|三月:以弗所書・貮|四月:以弗所書・叁

五月:以弗所書・肆|六月:以弗所書・伍|七月:以弗所書・陸

九月:傳道書・壹|十月:傳道書・貮

2c22
第五週:傳三16-22 反思三|社會不公的現實!(2024年10月6-12日)
第六週:傳四1-16 反思四|人際關係的提醒!(2024年10月13-19日)
第七週:傳五1-7 反思五|神人關係的忠告!(2024年10月20-26日)
第八週:傳五8-六9 反思六|有錢也萬萬不能?(2024年10月27-11月2日)

第五週:傳三16-22 反思三|社會不公的現實!(2024年10月6-12日)

這段接續前面的講論,世上萬物都有定時。凡事都有它的期限,包括惡人不會永遠風光,困難的局面不會永無止境。然而,即使人深深理解這個道理,對於正經歷人生各種跌盪的我們,如何在患難的日子堅持下去?並且活得有意思?讓我們看看傳道者的張力、掙扎和出路。

傳道者為何發出「誰知道人的氣息是往上升,走獸的氣息是下入地呢?」的疑問?這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看待生命?

從歷史資料可見,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世界,生命普遍被視為由「可見」和「不可見」的兩部份所構成,其中可見的是血肉之軀的形體,不可見的則是控制軀體活動的中樞,被稱為「靈魂」或「氣息」。因此,人和走獸在活著的時候,可以很簡單地憑外觀的不同來作出區分。


然而,當時的人們同樣意識到,無論是人還是走獸,一旦死亡之後,可見的軀體照樣會復歸塵土。(例如伯卅四15:「凡血肉之軀必一同死亡;世人必歸於塵土。」與詩一零四29「你轉臉,牠們就驚惶;你收回牠們的氣,牠們就死亡,歸於塵土。」都表達了這樣的想法。)所以那看不見的「靈魂」或「氣息」,應該會有不同的去向,於是就產生了「人的氣息是往上升,走獸的氣息是下入地」這個想像,並逐漸成為一種固有的傳統觀念。


傳道者正是對這樣的傳統提出質疑,既然沒有人能夠在經歷了死亡之後,再回來說明死後的情況,那麼「人的氣息是往上升,走獸的氣息是下入地」就只是一種沒有根據的說法,並不能由此證明人死後的狀態與走獸有異,進而作出了「總而言之,人能夠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是最好不過了,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償。他身後的事誰能領他回來看呢?」的結論。

閱讀導引

主的審判和我何干:傳道者又發現,即使在執法、審訊的地方,罪惡的事總是無處不在:有人含冤受屈、有人收受賄賂。許多時候,人和野獸沒有兩樣,大家都是弱肉強食,為了生存可以不顧人性。面對這個現實,傳道者一方面仍然相信上帝的審判:善惡到頭終有報,惡人最終必遭到上帝的懲罰、公義最終會得到平反和伸張。然而,同一時間,傳道者卻發現,即使上帝按祂的時間、讓惡人最終得到應有的結果;但又有多少人,能在有生之年看得見?而對於這些人來說,他的勞苦又有何意義?

 

相信上帝所給的份:儘管如此,傳道者卻相信,「⋯⋯為世人的緣故,上帝考驗他們,讓他們看見自己不過像走獸一樣(三18)。」人不但行為像野獸,我們的生命同樣與野獸相似:一樣要面對死亡,一樣會回歸塵土。然而,對傳道者來說,這是上帝給予人們的「考驗」,祂要人知道自己的限制,包括無法看見死後事情的發展;無法說明在主眼中、人比萬物都更寶貴。不過,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思想,到底「今天」上帝給我的「份(和修版譯作報償)」是甚麼?既然未來不能參透,我們何不相信上帝的判斷,然後將主目前給予的一切盡情發揮?

立志實踐

在這一段落,傳道者延續三1-15關於「定時」的討論,把範圍收窄至「公平和公義」的層面。他指出日光之下,是非黑白常被顛倒,而且人與走獸無異,義人或惡人都要面對一樣的死亡,「人不能強於走獸,全是虛空(三19)」。反思:你認為人行義或作惡的結果是否真的一樣?對你來說,有什麼準則能鼓勵你追求行討上帝喜悅的事?

正如「回到歷史」所言,傳道者對「人的氣息是往上升,走獸的氣息是下入地」的傳統立場提出疑問,不是為了要系統性地探討人死後的世界觀,反而是透過這個反問,提醒人要謙卑下來,承認人認知的有限,從自我中心轉向到以上帝為中心。反思:在信仰的路上,你有沒有什麼牢固的觀念或實踐,曾經或需要被主修剪或更新的?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