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5BS_全年精讀經卷_Keynote.jpg

第六週:提後四9-18 囑咐|充滿信心的等候者(2025年5月18-24日)

在信仰的路上,基督徒常要面對生活的挑戰與考驗。有時,我們會遇見伸出援手的同伴,有時卻經歷被疏遠甚至背叛的痛苦。在人心多變、聲音紛雜的現實中,我們如何堅定站立,不被動搖?書信的尾聲(四9-18),可以說是保羅在生命結束前寫下的真摯告白。他不諱言自己的孤單與傷痛,卻更清楚指出,主是他最終的依靠。讓我們從保羅的經歷中,學習在各樣處境中持守信仰的勇氣與方向。

保羅在提後四16說:「我初次上訴時,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了我⋯⋯」,是在憶述一次怎樣的經歷?

根據徒廿二25-29的記載,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身分,按照當時的羅馬法律規定,針對公民的指控,必須經過正式程序審理,在作出審判之前,被告受到的拘禁相對寛鬆,可以保有一定的自由(例如徒廿八30記載保羅可以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假如被告對於判決的結果有所不滿,還可以行使上訴(provocatio)權,由皇帝本人再作審理(例如徒廿五11保羅向非斯都提出「要向凱撒上訴」)。

這裡所說的「初次上訴時」,很可能是指保羅被押至羅馬後的預備聽證(prima actio),用以確定是否應該正式起訴,與今日的「初步審訊」相類似。在這個階段被告有權進行自我辯護,並可由他人作證支持,但當時並沒有人為保羅挺身而出。雖然根據早期教會的口述傳統,保羅很可能在這次初審後獲釋,後來才再次被捕,但他所說「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了我」的情況,正好反映了當時信徒在面對羅馬政府迫害時的恐懼與退縮。

閱讀導引

積極面對孤獨:在提摩太後書四章9至13節中,保羅坦然提及自己的孤獨處境──有些同伴離去,有人貪愛世界,有人被差派他方。他並非著眼於責怪他人,而是誠實面對這段被遺棄的感受。然而,保羅並未讓孤獨成為他停下來的理由。他主動邀請提摩太快來身邊,也提到馬可是有用的人,展現出他積極尋求夥伴同行的心志。同時,他沒有放棄生活原有的節奏,甚至吩咐提摩太帶來書籍與外衣,顯示他仍在持續學習與裝備自己。保羅的榜樣提醒我們,即使身處孤單,也能積極前行,持守使命,不斷勉勵自己與他人。

不停止施憐憫:在提摩太後書四章14至18節中,保羅提及亞歷山大大帝攻擊他,但他並非出於個人怨恨而指責對方,而是因為這人極力抵擋真道,破壞教會群體與福音的見證。保羅的責備是出於對信仰與群體的守護,而非報復心態。即使如此,他仍選擇將審判交給主,不為自己伸冤。更令人動容的是,當提到自己第一次申訴時,眾人離棄他,他卻說:「但願這罪不歸於他們。」這句話充滿了憐憫與寬恕。保羅沒有因為被傷害而心存苦毒,反而效法主耶穌的榜樣,為人代求。他深信主的同在與拯救,因此即使身處困境,仍堅定前行,不停止施予憐憫。​​

立志實踐

孤獨,是人類其中一個最深層的心理處境。當面對不被理解、被拒絕幫助、失去同行者等情況下,人能如何面對呢?在《提後》四9-18中,使徒保羅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同樣面對著同伴離去(四9-10)、被陷害(四14)、沒人幫助(四16)等的孤獨困境,他選擇認定主的同在(四17)和拯救(四17下-18)去面對之。


反思(一):你害怕孤獨嗎?面對孤獨,你會如何面對?保羅的心態和自白對你有什麼參考的方向?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 faithchurchmo_ig
  •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頻道
  • White Facebook Icon

@2025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聲明:本堂執事會有權刪改本網頁任何內容

本網站(或頁面)的文字允許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議和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下修改和再使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