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5.9.21
回主頁|九月:箴言・壹|十月:箴言・貮|十一月:箴言・叁|十二月:箴言・肆
第二週:箴一1-7 前言|為何要明白箴言?(2025年9月14-20日)
第三週:箴一8-19 呼籲|不要被行惡吸引(2025年9月21-27日)
第四週:箴一20-33 呼籲|只要被智慧吸引(2025年9月28-10月4日)
第三週:箴一8-19 呼籲|不要被行惡吸引(2025年9月21-27日)
跟隨上帝生活的一大障礙,是罪惡社會的風氣往往佔優勢,使人容易受誘惑。現實中,正直誠實的人常被排擠,反而邪惡之道看似更具吸引力。對今日的信徒來說,如何脫離這些壓力與誘惑?讓我們看《箴言》一章8-19節,聆聽昔日跟隨上帝者,怎樣堅持走合主心意的路。
《箴言》一8-9以「頭上恩惠的華冠」和「頸上的項鏈」,來比喻父母的教導,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有何特殊意義?
在古代近東文化中,普及性的兒童教育,往往是在家庭中進行,由父母擔當教師的角色。因此,為傳承智慧和經驗而被寫下的「智慧文學」,常以「家訓」的形式來呈現,作為當時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
《箴言》在開始進入正題之前,先透過「頭上恩惠的華冠」和「頸上的項鏈」,這兩件具有象徵意義的飾物,來說明智慧教導的價值和重要性,從而引發讀者的學習動機。首先,「華冠」(לִוְיַ֤ת)代表著編織成的、戴在頭上的花環,同時代以色列鄰近的埃及文化中,「華冠」是勝利、力量、生命、聲望與地位的象徵,一份古埃及文獻中提及到,一位英雄因為追隨瑪亞特(Ma’at)女神的光照而獲授「華冠」:「瑪亞特臨到你,打倒你的敵人,她將華冠戴在你的頭上。」(瑪亞特是古埃及真理和正義的女神,智慧之神托特的妻子,其名字有真理、平衡、秩序、法律、道德和正義等多種含義,學者認為這是埃及神話中,最接近《箴言》所述「智慧」的形象)相對於此,《箴言》指出不需要成為神話中的英雄,也可以將父母的智慧教導,像「華冠」一般「戴上」。
至於「頸上的項鏈」則是「指引」和「保護」的象徵,古埃及的宰相和大祭司會配戴瑪亞特的頸鏈,代表他們以敬拜瑪亞特作為生活的指引。同時,瑪亞特頸鏈亦象徵永恆的生命,古埃及人會將瑪亞特的護身符戴在屍體上下葬,以期在死後的審判中獲得永生。《箴言》中亦多次反覆強調,智慧之子將得著指引和保護(二8、10-11;三23;四6、11)。
閱讀導引
聽從決定生死:《箴言》一章8-9節是一個段落的開始,以所羅門王為父親的口吻,向年輕的兒女發出溫柔而堅定的勸勉:「我兒啊,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教誨⋯⋯(一8)」對於正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父母的勸勉和惡人的誘惑,往往帶來張力。作者似乎以此比喻跟隨上帝的人,我們的生活同樣面對這種角力。然而,父母的教訓,猶如生命的保護,相反,惡人的引誘只會帶來死亡。於是第10節直言:「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當中清楚說明,罪惡的誘惑往往帶着吸引力,使人不知不覺被拉下水。然而,智慧的道路是時刻保持警覺,明白惡人的道路必有結局,絕不值得效法。
我們代替祂是:《箴言》一章11-14節揭示惡人對年輕人最先的誘惑,就是以「我們」為號召。他們說:「你與我們同去吧!」表面上是邀請,實際卻是以合群的壓力引誘人犯罪。惡人暗示,若要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須懂得「埋堆」,甚至不惜以暴力奪取他人所有。他們強調「一起行惡」是大勢所趨,好像若不加入,就會被孤立或錯失機會。這種「我們」的口號,看似團結,實際卻是扭曲的價值觀,將犯罪合理化。更嚴重的是,他們把「我們」的聲音高舉,甚至超越了那位獨一、掌權並賞善罰惡的上帝。當人開始以群體的共識取代敬畏上帝的心,就容易失去道德的底線,陷入罪惡的網羅。這提醒信徒要警醒,分辨「合群」背後的價值觀,因真正值得效法的,不是罪惡的集體聲音,而是敬畏耶和華、走在祂正直的道路上。
行惡沒有好果:《箴言》一章15-19節以父親的口吻勸勉兒子,不要與惡人同行,因為走在他們的道路上,結局必然是自取滅亡。首先,經文提醒,若人一旦選擇與惡人同行,就很難在半途收手。犯罪像滑坡一樣,只會愈走愈深,變本加厲,最終失去自控的能力。其次,惡人因追求利益而被蒙蔽,他們看似聰明,實際卻因貪念而瞎眼,即使明知前方是陷阱,仍會一頭栽進去。這正反映出貪婪使人失去理智,讓邪惡的吸引力戰勝了良知。最後,作者揭示行惡者的最終結局,就是喪失自己的性命。他們原想奪取別人的財物與生命,卻不知自己正在鋪設通往死亡的道路。這段經文提醒信徒,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僥倖靠近罪惡而不被捉住,而是從一開始就遠離罪惡的道路。
立志實踐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惡」以「我們」的姿態不斷引誘屬上帝的人加入其中,人很多時基於害怕被群體排擠而選擇「走同一道路(一15)」。惟有抓緊「屬上帝」的身份,才能在群體壓力中站立得穩。
反思:在您的生活環境中(職場、家族、朋友圈⋯⋯),有沒有哪些方面是與上帝的法則相違背,需要警醒遠避的習慣?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