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週:傳六10-八17 反思七|能掌控生命規律?(2024年11月3-9日)
怎樣才算是一位「智者」?相信對一般人而言,能高瞻遠矚、看得透事情的因果始末、為未來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是智慧人的表現。故此,面對生活的變化和挑戰,我們會滿心期待得到「高人指點」;透過書籍、傳播媒體,獲取出奇制勝的捷徑和秘訣。然而,傳道者正要說明,人無從掌控明天,對於不可知的未來,人不但沒有絕對的把握,也找不到絕對的因果循環。那麼,人真正的智慧到底是甚麼呢?
在傳道者的時代,人們如何定義「智慧」?傳道者又如何發現「智慧」的限制?
根據主前二千至一千年間,古代近東的智慧文學記載,當時人們相信世界是神明的創造,因此透過參透世界的規律,就可以掌握神明的行事法則,從而獲得未卜先知、趨吉避凶的能力,而具有這種能力就被視為有「智慧」,古代的君王、策士、哲學家等都屬於這一類的「智者」。
然而,在傳道者的觀察中,他一方面肯定「智慧」的價值,正如傳七1-13所列舉的智慧之言,的確可以幫助人免去許多禍患。但另一方面他又察覺到,「智慧」亦有失效的時候,無論是人的軟弱、邪惡、甚至是其他不明的原因,都會導致常規被打破,出現例外的情況和意料之外的結果。正如傳道者的感嘆:「萬事之理遙不可及,太深奧,誰能測透呢?」(七24)
基於這樣的理解,傳道者指出追求參透萬事的「智慧」,最終只會是徒勞無功,但正因為明白「智慧」的有限,更提醒我們要在上帝面前心存敬畏,就可以得享上帝所賜的福樂。
閱讀導引
不能掌握未來的現實:傳道者問了兩個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第一,甚麼才能對人的生命帶來益處(上帝眼中的「好」)?第二,當人走完一生的路程,到底自己的人生、對日後帶來甚麼何影響,有誰能夠知道呢?(六12)對於傳道者這兩個疑問,其實他內心已有既定的答案,並且都是負面的。傳道者早已體會,日光之下無新事,似乎人終其一生無論做了多少風光偉蹟,都不會對往後的人帶來特別的影響;而他亦認為,人對未來不可能抱持絕對的把握:「順利時要喜樂;患難時當思考。上帝使這兩樣都發生,因此,人不知將會發生甚麼事(14)。」即使熟讀智慧人的言語(七1-13),努力避免做出愚蠢的行為,但無法掌握當中的變數。
在主裡知分寸的智慧:那麼,人在生活上追求智慧是否毫無價值和意義?傳道者並沒有因著不可知的未來而躺平,相反,他嘗試轉換古猶太讀者一直以來恩果循環的思維——照著摩西律法和先賢的箴言行事,上帝就必定讓事情路路𣈱通,並且得到完滿的結果。傳道者提醒當時的人,做上帝認為好的事,討上帝的喜悅,不一定一帆風順,甚至有時候會舉步維艱。但正正因為意識到世界的不完全,我們就更能學習謙卑下來,在現實底下,不過份行惡,也不過份行善逞強;眼中不要只看見自己,別人的話不要放在心上;用心觀察上帝的作為,因為即使強如一國之君,也無法了解人生所發生的一切事。
立志實踐
傳道者「觀看神一切的作為,知道人不能探求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探索,都找不出來,智慧人雖說他明白,仍不能找出來。(八17)」是這一段的結論,但正如「閱讀導引」所言,傳道者不是鼓勵人因不能完全洞悉日光之下的因果而放棄尋求智慧或行善,而是警醒世人要謙卑下來,繼續討上帝喜悅,但需要為上帝的主權留下空間。反思:你曾經因努力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而失望嗎?你會選擇如何面對?傳道者的說話對你有沒有什麼勉勵?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