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11.12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七月《詩篇・卷一》叁|《詩篇・卷一》肆|《約翰福音》壹|《約翰福音》貮
十月精選《約翰福音》叁 每週閱讀內容
第十週:約十1-42 好牧人|甘心去捨命(2023年11月5-11日)
第十一週:約十一1-十二50 第七個記號|我就是復活(2023年11月12-18日)
第十二週:約十三1-十六33 受難前席|樹以及枝子(2023年11月19-25日)
第十三週:約十七1-26 最後的禱告|合一的信仰(2023年11月26-12月2日)

第十一週:約十一1-十二50 第七個記號|我就是復活(2023年11月12-18日)
此處記載了主耶穌第7個神蹟,使拉撒路復活,也是《約翰福音》記載主在世施行的最後一個神蹟。環顧7個神蹟,從婚宴開始、到葬禮結束,當主耶穌進入人群,就如光走進黑暗一樣,照亮每一個人。透過神蹟,使世人知道上帝的心意和愛,祂使婚宴盡興、疾病得醫治、瞎眼得看見、飢餓得飽足、恐懼得平安、死亡得復活。然而,到了十二章,作者進一步闡述世人對主的回應,到底光來到世界,人們感恩領受?還是拒絕唾棄?對今天的信徒帶來甚麼反思?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如何看待死亡?
猶太人自古以來對於死亡和死後狀態的觀念,似乎一直都是含糊而不統一的。例如在《舊約聖經》中,可以見到有視死亡為「去而不返」的記載,也有類似「靈魂脫離肉身」的表達。加上在歷史進程中,受到鄰近民族的宗教文化所影響,曾有文獻記載的猶太人死亡觀,就包括了「死後會有未來的復活」、「死亡是生命形式的轉換」、「死後靈魂會轉變成天上的星體」、以及「死亡就是單純的生命消亡」等好幾種。
來到第一世紀,不同的猶太人群體之間,對於死亡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愛色尼派」認為靈魂不朽,死亡僅是肉身的衰殘,靈魂在脫離了肉身的束縛之後,將會永恆地享受福樂。「法利賽派」則認為人死後,善良的靈魂會進入「另一個身體」(即未來復活的身體),邪惡的靈魂將永遠受刑罰。而「撒都該派」只關注現世的生命,拒絕相信死後靈魂永存、以及未來的復活。
然而,即使猶太人的死亡觀並不統一,但他們對於上帝掌管著生命與死亡的觀念,卻是從來不曾有過分歧。因此,當耶穌施行了復活拉撒路的神蹟,就明確地讓眾人看見,自己是從上帝而來的救主。

-
我是復活和生命:事實上,早在第四章,已記載主耶穌使人活過來的神蹟,但從死裡復活,卻是史無前例。然而,即使主如何解說,最終包括主的使徒多馬、與祂非常要好的馬大、馬利亞,就是死者拉撒路的家屬,都不相信主耶穌能掌管生命,並且使人從死裡復活。當主耶穌「看見她(馬利亞)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嘆,又甚憂愁(十一33)⋯⋯」到底,主是因為死亡的權勢而感動悲嘆,還是因大家都不明白祂的身份和救恩而憂愁?作者沒有進一步解釋,不過,卻隨即刻意地表達了主的感受:「耶穌哭了(十一35)。」無論如何,主的愛在這裡表露無遺。結果,主施行祂最矚目和最奇妙的神蹟,讓死了數天的拉撒路,從墳墓中走出來。不但說明主有復活的權柄,也預告基督的死和復活。
-
生死抉擇的回應:當拉撒路復活的神蹟被傳開,當時人們對主耶穌的期待,可說到了巔峰。主施行這個神蹟,成為基督的記號。此刻,主耶穌即使沒有言明,但祂的身份已清楚不過。故此,此時猶太人必需作出抉擇,一是承認耶穌是受膏者基督,認同主對他們的責備,並從此悔改;一是斷然拒絕主,視祂的神蹟乃魔鬼所為,誘惑人離開上帝。結果,猶太的領袖們不但選擇後者,更決心要將主耶穌至諸死地。在生死抉擇上,他們誓言犧牲主,自己也跟著滅亡。但另一方面,《約翰福音》的作者卻指出,並非所有人都拒絕主的拯救。深深經歷主大能的馬利亞,卻入出另一個抉擇,透過打破自己貴重的玉瓶(有可能作出嫁用的),她將自己的人生呈獻給主,將瓶中的香膏倒在主耶穌身上,以致表明跟從主、帶來活的生命。

-
本週來到在《約》中,耶穌施行的最後一個神蹟 — 叫拉撒路復活。正如「閱讀導引」所言,叙事者透過故事中不同人對耶穌神蹟的反應(有些拒絕、有些接受),反映出相信和跟隨主是一個生死抉擇。但同時,當認真決意跟隨主後,也會帶來顛覆性的生命改變。例如:在《約》十二1-8中,馬利亞在見證完弟弟拉撒路復活後,用「一斤極貴的純哪噠香膏」去膏抹耶穌,藉此表明她把耶穌放在生命中的首位。反思:把主耶穌放在生命中的首位,是每一個基督徒也需要花一生的時間去學習的功課。對您來說,怎樣為之讓基督成為首位?試跟組員分享之。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