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11.12

前言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七月《詩篇・卷一》叁《詩篇・卷一》肆《約翰福音》壹《約翰福音》貮

 

十月精選《約翰福音》叁 每週閱讀內容

第十週:約十1-42 好牧人|甘心去捨命(2023年11月5-11日)
第十一週:約十一1-十二50 第七個記號|我就是復活(2023年11月12-18日)
第十二週:約十三1-十六33 受難前席|樹以及枝子(2023年11月19-25日)
第十三週:約十七1-26 最後的禱告|合一的信仰(2023年11月26-12月2日)

 

icon_para.jpg

第十週:約十1-42 好牧人|甘心去捨命(2023年11月5-11日)

當第九章耶穌醫好了天生瞎眼的人,引起了猶太人有關耶穌身份的爭論。他們並非不熟《聖經》,只是他們固守宗教傳統和地位,看不見上帝的工作。來到第十章,主耶穌進一步以隱喻說明祂的身份和工作,讓猶太人知道祂的拯救和權能,同時讓他們知道,全能的主甘願為人捨命,並且成為世人進天國的關鍵。到底,面對施恩的主,當時的猶太宗教領袖如何回應?
 

icon_history.jpg

「獻殿節」是一個怎樣的節期?

「獻殿節」(Hanukkah)(希伯來文:חֲנֻכָּה、希臘文:ἐγκαίνια)又稱為「修殿節」、「光明節」或「燭光節」,是始於主前二世紀的猶太節期,當時叙利亞塞琉古帝國統治猶大地區,國王安提亞古四世採取強硬的希臘化政策,以嚴厲的手段去除猶太傳統宗教,包括搶掠和污穢聖殿、層殺拒絕希臘化的猶太人、立法禁止信奉猶太教等等。主前167年,安提亞古四世下令在聖殿中設立宙斯的祭壇,引發祭司馬加比家族號召猶太人群起反抗,兩年後成功奪回聖殿的控制權,將殿重新潔淨和奉獻,又把基斯流月(猶太曆九月)25日開始的一連八天(大約在每年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底之間),定為紀念此事的節期。

「獻殿節」在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心目中,代表著對「奇蹟發生」的肯定。因此,在關於「獻殿節」的誡命之中,「宣揚神蹟」、「讓人看見上帝的作為」就是最重要的理念。《約翰福音》第十章記載,當猶太人在「獻殿節」期間,看見耶穌出現在聖殿裡,卻沒有如他們所期待的,高調地召集群眾,所以發出了「你讓我們猶豫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白地告訴我們」的疑問。

 

icon_word.jpg
  1. 掌權者保衞羊群:承接主治病後與猶太人的討論,主耶穌指出他們心靈的眼瞎,宗教的禮儀蓋過了上帝的本意;不但如此,作者但在整個段落中,說明猶太的宗教領袖不但蒙敝了自己,也阻礙了別人認識上帝。若是這樣,世人的出路在哪裡呢?於是,作者便引用主耶穌的話,闡明祂的身份和祂的工作。主首先以羊圈的門來比喻自己,惟有祂能使人認識上帝,並且進入天國。祂暗喻,即使其他人的教導再精彩,都無法引導人找到天國正確的入口;就像偷羊的盜賊一樣,他們不但無法帶領羊進羊圈,更因著自己的利益,導致羊受到傷害。
     

  2. 掌權者選擇犧牲:然後,主耶穌說明祂是萬有的主宰。就好像牧場的主人一樣,羊都是屬於祂的。然而,祂不但在萬民中掌權,更愛惜世人,願意成為人們的好牧人,保護祂的羊群,使羊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作為好牧人,祂對羊的愛護不僅如此,主更願意為羊犧牲。這裡特別強調,主並非迫不得已犧牲自己,而是甘心運用這權力,主動犧牲自己,以換取世人得救贖,正如祂所說:「沒有人奪去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捨棄,也有權再取回(十18)。」主耶穌運用祂的自由,甘心為人限制自己,甚至捨去性命,這正是主無可比擬的愛。
     

  3. 黑暗終不接受光:主耶穌愛的宣言,到底能否感動當時的猶太人?對作者來說,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起初,當他們聽見主耶穌的比喻、看見祂所施的神蹟後,猶太人中間發生了分歧,他們對耶穌的身份、該如何回應主持不同意見(十19-21)。然而,經過約三個月(從住棚節到獻殿節),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卻慢慢作出了選擇,他們至終不願承認耶穌是基督,更因祂打破了他們所建立的宗教傳統,認定祂所行的並不出於上帝(十22-39)。相反,那些從前透過施洗約翰行悔改水禮的人群,因約翰的話紛紛信了耶穌,也預備好悔罪的心接受光(十40-42)。
     

icon_walk.jpg
  1. ​正如本週「回到歷史」所言:《約》第十章的背境是猶太人的「獻殿節」(十22),用以記念在主前165年,猶太人成功從外邦政權手上重奪聖殿的控制權。因此,當耶穌在獻殿節出現在聖殿作出教導時,群眾會自然地聯想到耶穌要召集他們,像牧羊人帶領羊一樣,帶領他們起義,再一次推翻殖民政權。然而,耶穌卻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十11)」主是要透過自我犧牲與捨命,把人從罪中拯救出來,讓一切相信和跟從祂的人都得永生(十27-28),但這根本不是當時的群眾所期待的拯救,他們也就不明白主的話(十6、19-21、24)。反思:試跟組員分享,你是如何信主的?信主時,你的期待是什麼?在信主之後的歷程中,你對信仰的期待和實踐又有沒有什麼變化?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