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10.29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七月《詩篇・卷一》叁|《詩篇・卷一》肆|《約翰福音》壹
十月精選《約翰福音》貮 每週閱讀內容
第五週:約四43-五18 第二、三個記號上|新生的機會(2023年10月1-7日)
第六週:約五19-47 第二、三個記號下|上帝的兒子(2023年10月8-14日)
第七週:約六1-71 第四、五個記號|嗎哪與紅海(2023年10月15-21日)
第八週:約七1-八59 世界的光|相信與拒絕(2023年10月22-28日)
第九週:約九1-41 第六個記號|看見與眼瞎(2023年10月29-11月4日)

第九週:約九1-41 第六個記號|看見與眼瞎(2023年10月29-11月4日)
承上一個段落,主耶穌進一步教導人,要「看見」上帝的拯救,關鍵在於發現自己的「眼瞎」,因此主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成為世界的光,讓人得見奔往豐盛生命的路。《約翰福音》第九章,作者正透過盲人得見光明的神蹟,闡明主耶穌這教導,並勉勵當時的信徒,見上帝所見,堅持走跟隨主的路。

在《約翰福音》第九章中,門徒為何會向耶穌提出「這人生來失明,是誰犯了罪?是這人還是他的父母呢」的疑問?耶穌的回應又有何重要意義?
在醫學知識並不發達的古代世界,一旦出現了與生俱來的殘疾,人們往往只能從宗教層面尋找原因。在猶太人的傳統觀念中,「身體的殘疾」是「罪」所帶來的後果。例如《出埃及記》記載上帝以十災懲罰埃及,當中就有涉及疾病的「畜疫之災」和「瘡災」。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第一世紀,當時著名的猶太哲學家斐洛如此聲稱:「任何一個忽視神聖律法的人,將遭受身體疾病的痛苦,他每一部份的肢體,都會被發熱和冷顫、精疲力盡、可怕的皮疹、腫脹、痙攣抽搐、腐爛流膿的瘡⋯⋯所折磨」在這樣的主流思想影響下,當門徒看見生來失明的人,很自然會聯想到是這人或他的父母犯了罪。
面對門徒的疑問,耶穌將焦點帶回到「上帝的作為」之上,透過醫好生來失明的人,展現了上帝救贖的心意。從上文可知當時正在住棚節的期間,而節期中的一個重要儀式,是大祭司會來到西羅亞池打水,作為賽十二3「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的象徵。當耶穌吩咐生來失明的人,以西羅亞池的泉水(代表救恩)洗淨眼睛上的唾沫和泥(象徵罪所帶來的羞辱和污穢),正好說明了上帝要透過基督帶來拯救,讓人得以脫離罪的綑綁。

-
自覺污穢才得潔淨:事件發生在住棚節(七2),相信當時節期已來到尾聲,主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的西羅亞池附近。這池靠近聖殿,是民眾進入上帝居所的必經之路。故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西羅亞池具備它的宗教用途,一方面為進殿的群眾作潔淨之用外,在住棚節進行期間,有部份儀式亦會用到池水,目的同樣有潔淨作用。
這樣,門徒的討論就變得有意思,當他們在節期的尾聲,在多人聚集的西羅亞池附近,看見那位為人熟悉、生來失明的人,自然會聯想到罪與不潔的問題。而主耶穌不但否定殘疾與罪的關連,更藉此顯出上主的愛,並且解解得潔淨的真義。於是,祂採用了一個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先將污穢的唾沫和泥蓋大土中他眼上,然後才要求他往象徵潔淨的西羅亞池清洗,以此說明得潔淨的真義:惟有污穢的人才有得潔淨、被救贖的需要;所以,要得著上帝的救恩,先決條件是發現自己的污穢。
-
真看見與視以不見:然而,並非所有人能看見自己的真相。當主耶穌醫好那位生來失明的人,猶太人不但不信,更聯同法利賽人,一起找他和他的家人反覆對質。
值得留意的是,猶太人和法利賽人在整個質詢,不斷拒絕主耶穌是從上帝而來的、不信祂的神蹟、不承認祂先知的能力、不聽生來失明的見解、不接受耶穌就是基督。難怪主耶穌遇上法利賽人時說:「你們若是失明的,就沒有罪了;但現在你們說『我們能看見』,你們的罪還在。」他們得不到拯救,是因為他們「眼瞎」,看不見自己的罪和無知。
或許讀者會問,倘若連當時學問淵博的法利賽人都不能看見,那麼,誰才有「看見」的能力?《約翰福音》正正要告訴信徒,主耶穌就是世界的光,像白日一樣,使看不見的地方得到照亮。只要人們願意來到主面前,專心投靠祂,不但看見自己的過犯,也能靠主得拯救,迎向新生命。

-
正如本週「簡介」所言:要「看見」上帝的拯救,關鍵在於發現自己的「眼瞎」。這不是說我們要把自己作出不合理的貶抑,而是當我們願意承認和面對現況,才會轉眼仰望耶穌並祂的拯救 — 正如,正因人生是有限的,我們才會學懂珍惜當下的每一刻;正因環境是無常多變的,我們才會發現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上帝的恩典;正因我們自知無力自救,才會真正回轉歸向主,渴望祂的拯救。反思:您有否面對著或面對過什麼生命的限制?這些事如何幫助您增加對「生命」的認識?上主在其中如何幫助您或啟迪您?試跟組員分享,彼此勉勵。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