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8.20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七月《詩篇・卷一》叁
八月精選《詩篇・卷一》肆 每週閱讀內容
第十四週:詩卅五至卅六 哀求|在惡人中靠主為善(2023年8月6-8月12日)
第十五週:詩卅七 智慧|在不義中活出盼望(2023年8月13-8月19日)
第十六週:詩卅八至卅九 哀求|求救中對罪的覺悟(2023年8月20-8月26日)

第十六週:詩卅八至卅九 哀求|求救中對罪的覺悟(2023年8月20-8月26日)
作為跟隨上帝的人,我們既會在患難之中,呼求上帝的拯救;然而,在求主幫助的同時,屬主的人還有另一種成長學習,就是對罪的覺悟。《詩篇》第卅八至卅九篇正是個好例子,詩人同樣懇求上帝的拯救,但他並不停留單純的祈求,在掙扎的過程中,詩人對人性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人既無法抗拒罪所帶來的誘惑,也無可避免地承擔罪帶來的後來,於是,他在急切祈求的同時,明白社會所遭遇到的難處,和罪脫離不了關係,從此學習謙卑下來、求主赦罪的功課。

-
《詩篇》第卅八及卅九篇皆表達了詩人受苦中的體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罪與苦難有著怎樣的理解?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在古代中近東的宗教文化裡,普遍存在著一個共通的概念,就是神明是生命的源頭,擁有掌管人類生死、命運與健康的絕對權力,而人類則是被創造來服侍神明的僕役。因此,每個人都有其宗教上的角色和責任,假如漠視了人神的關係而偏行己路,則被視為惹怒神明的罪惡,會招致疾病、不幸、甚至死亡作為懲罰。例如在一篇古巴比倫文獻中,作者就表示遭遇患難時應這樣自省「他有沒有對一位神明或女神犯罪?他有沒有暴力對待長輩?他有沒有心口不一?他有沒有用欺詐的量器?他有沒有作假帳?他有沒有挪移地界?他有沒有偷竊鄰舍?他有沒有親近鄰舍的妻子?他有沒有隱藏鄰舍的血?」
基於以上的觀念,苦難成為了詩人覺察自己罪孽的警號,面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哀痛與災病,詩人既不是無可奈何地忍受,更沒有自怨自艾或埋怨上帝。而是一方面從自身的言行查找不足、努力改正,另一方面向上帝呼求憐憫、祈求赦免,期望恢復與上帝的關係,以至「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喜樂」。

-
與主重建關係的重要:根據第卅八篇,詩人對自己人生的描述,與《詩篇》卷一詩人的教導可說是背道而馳。《詩篇》多次提及義人會被主看顧,最終必然得福。而這裡,詩人卻形容自己陷在罪中,並且正承受罪帶來的惡果。然而,詩人並不是要背離上帝;他明白到人無法逃離罪的綑綁,但我們仍然可以仰望上帝。一方面,他改換自己的視覺,認定他所受的患難,完全由於犯罪所致,所以,他視現在所受的苦,是出於主的「管教」。另一方面,作者並非要求主立刻中止對他的懲罰,使他不再受皮肉之苦。相反,他尋求上帝的原諒,求主因罪而發出的怒氣止息,從而與主重建愛的關係、跟隨主重回義路。
-
敢於開口去尋求上主:來到第卅十九篇,詩人進一步說明人面對罪的誘惑,所帶來的矛盾與掙扎。詩歌一開首作者提醒自己謹慎這人、避免舌頭犯罪;往後多次提自己要停止發聲、保持沉默、閉口不言(2, 9)。然而,詩人卻無法沉默下去。原因不是惡人如何壓迫他,而是在「當世不仁」的社會,無論他怎樣期望遠離罪惡,詩人無可避免的犯罪得罪主,這正是人性的限制和弱點。那麼,詩人如何在當中尋求出路呢? 一方面,詩人祈求上主,常常提醒他人生短暫、大部份人所追求的,包括地位與財富,到頭來都是虛幻的(5, 11)。另一方面,詩人強調,人即使在任何處境,都能夠投靠主,讓主赦免,並在有生之言,能嘗到上帝的寬容和脫離罪的喜樂。

-
正如「回到歷史」所言,對於古人的世界觀而言,福禍皆出於神明,所以在《詩》卅八和卅九篇中,詩人強調在患難中他的自我反省。當然,這不是說今天的我們要把所有的困難都歸因於自身的罪的緣故,但有兩點值得我們參考 — 一是詩人對罪的敏銳(卅八18),二是詩人即使面對困難,仍然堅心投靠上主(卅九7)。反思:在主面前認罪求赦是一種讓自己能清空歸零、重新出發的途徑。您是一個對罪或限制敏銳的人嗎?您會如何在困難中投靠上主?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