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8.13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七月《詩篇・卷一》叁
八月精選《詩篇・卷一》肆 每週閱讀內容
第十四週:詩卅五至卅六 哀求|在惡人中靠主為善(2023年8月6-8月12日)
第十五週:詩卅七 智慧|在不義中活出盼望(2023年8月13-8月19日)

第十五週:詩卅七 智慧|在不義中活出盼望(2023年8月13-8月19日)
每當在校園或社會遇上不公的對待,往往會想起《詩篇》第卅七篇。或許當讀者看到第卅五和卅六篇時,會有一種感受:我們既知道上帝討厭惡人,也明白主最終會為尋求公義者伸冤;然而,這些都似乎離我們現在的艱難很遠,彷彿不能帶來太多實際的安慰和幫助。第卅七篇的作者便告訴我們,是的,社會和環境所造成的困難,許多時都是壓倒性的,我們無從改變現有不公不義的困境;故此,我們必須調節自己的心態,在貧困以及制度不公底下,如何靠主生存,並活出上主子民的樣式。

-
《詩篇》第卅七篇多次提及「承受土地」,這一概念對於當時的讀者有何意義?
在古代近東以畜牧、農耕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社會中,土地是至關重要的個人財產。因此,不同國家民族的法律裡,都包含了嚴謹的土地買賣和繼承制度,以保障土地持有者的應有權利。例如《耶利米書》中耶利米向哈拿篾買地的記載,就反映了當時的土地買賣,要通過相當繁瑣的手續才得以完成:「9 我便向我叔父的兒子哈拿篾買了亞拿突的那塊地,秤了十七舍客勒銀子給他。 10 我在契上簽字,將契封緘,又請證人來,用天平把銀子秤給他。 11 我又將按照法定條例所立的買契,就是封緘的那一張和敞開的那一張, 12 在我叔父的兒子哈拿篾和簽字作證的人,並坐在護衛兵院內所有猶大人眼前,交給瑪西雅的孫子尼利亞的兒子巴錄。」(耶卅二9-12)
當詩人反覆強調,義人必因倚靠上帝而能夠「承受土地」,表示他們已經遭受到惡人的逼害,連承受土地的基本權利都被侵吞剝奪,甚至法律制度也失去應有保障的作用。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惡人橫行、制度崩壞的社會環境中,基於對「耶和華喜愛公平」的確信,詩人仍然呼籲讀者要努力「離惡行善」,因為等到上帝「撥亂反正」的時候,惡人必然被剪除滅絕,而義人不僅應得的權益會被恢復,更得蒙上帝的保守賜福。

-
活得好即使遭遇到不公:《詩篇》卅七篇一開首便說:「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嫉妒那行不義的人(卅七1)。」詩人明白在任何一個世代,不公不義之事無可避免;雖然,經文多次提到要等候耶和華,但絕非鼓勵跟隨上主的人甚麼都不做,相反,詩人勉勵屬主的人:「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安居地上,以他的信實為糧;又當以耶和華為樂,他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卅七3-4)。」在惡人當道的處境,毋須嫉妒他們一時得勢帶來的好處;要堅持以取悅上主為目的,努力為善,在社會成為可靠信實的人,上主必定使這人的公義在人群中顯出來,好像中午的日頭一樣(卅七6)。相反,惡人不會永遠得勢,他們總要承擔自己的惡果。
-
活得好不在乎財富權勢:或許,在小數富裕而大部份人貧窮的時代,對於長期陷於生活困境的人們,尤其屬上帝的人,總會問為何自己跟隨上帝,卻遇上這個困局,上帝子民不是應該趨吉避凶、一帆風順的嗎?詩人進一步讓讀者思想,一個人在主面前的價值是否尊貴,不在擁有多與少(卅七16-26)。惡人雖富不一定感到滿足,他們有權卻不懂施恩;相反,上帝要扶持義人,即使在饑荒日子,跟隨上主的人仍有滿足,仍能施恩。最終,惡人即使富裕,他們卻成為主的仇散,被主消滅。
-
活得好因主從不棄義人:最後,詩人重申公義和公平,才是上主的最愛,跟隨上帝,也就是追求上主公義的人,即使過程中會跌倒、會陷入困境,但上帝仍然會幫助他們,拯救他們脫離險境。詩人親身見證曾見過惡人的風光,轉眼間卻變為無有(35-36);故此,他再三勸勉屬上帝的子民:「你當等候耶和華,遵守他的道,他就抬舉你,使你承受土地;你必看到惡人被剪除(卅七34)。」詩人要讀者放長雙眼,以堅持信靠主的態度過活,看上帝如何兌現義人與惡人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
《詩》卅七篇很完整地表達了「惡人要歸於無有」(卅七10)和「謙卑的人必承受土地」(卅七11)這個相對的概念。正如「回到歷史」所言,能「承受土地」是當時被欺壓的人的終極盼望,詩人深信上帝在最終會把公義復還。而人要做的,既不是消極地接受命運,但也不是以惡報惡,而是「當等候耶和華,遵守他的道」(卅七34),這種「等侯」不是被動,反而是讓我們不被所面對的惡「牽著鼻子走」,在困境中仍能自由地活出上帝的吩咐。反思:您認為「活得好」在乎的是什麼?是外在際遇還是內在心態?試跟組員分享彼此面對困難時的方法。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