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8.6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七月《詩篇・卷一》叁
八月精選《詩篇・卷一》肆 每週閱讀內容
第十四週:詩卅五至卅六 哀求|在惡人中靠主為善(2023年8月6-8月12日)
第十五週:詩卅七 智慧|在不義中活出盼望(2023年8月13-8月19日)

第十四週:詩卅五至卅六 哀求|在惡人中靠主為善(2023年8月6-8月12日)
《詩篇》的詩人和編修者告訴我們,不要為惡人橫行而驚訝。當罪進入世界,人生遇到邪惡的事是常態,正直的人被惡人仇視,甚至被迫害,這些事情屢見不鮮。然而,詩人並非只陳述現況,然後認命躺平,逃避現實的挑戰;相反,詩人在這一切不公不義之上,想起上主的正直,相信主會秉行公義,惡人得勢是暫時的,上主不但看顧敬畏祂的人,更要為被害者伸冤,他們要承擔自己所帶來的惡果。所以,即使今天屬主的人,仍然活在惡人當道的世界,受了許多委屈,生活變得艱難;不過,不要因此而感到沮喪,要堅持行善,因主不會忘記正直的人,並且保護他們,還他們公正!

-
在《詩篇》第卅五篇之中,詩人呼求上帝「醒來」、「奮起」,反映了詩人對上帝怎樣的認識?
在古代近東的信仰體系之中,普遍認為神明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主動介入俗世的事務。對於信徒而言,神明就如同處於「沉睡」的狀態,只有透過神秘的宗教儀式,才能「喚醒」所信奉的神明,對他們的祈求作出回應。例如《列王紀下》第十八章記載以利亞嘲笑巴力的先知:「大聲求告吧!因為它是神明,它或許在默想,或許正忙著,或許在路上,或許在睡覺,它該醒過來了。」
詩人在《詩篇》卅五篇所呈現的,正是上帝的子民在面對仇敵攻擊,長久未蒙拯救時的感受。對他們而言,上帝同樣彷似正在「沉睡」。然而,詩人所要強調的,是他相信上帝會被「喚醒」的原因,並不是藉由神秘的宗教儀式,而是上帝不會容忍邪惡、必定伸張公義的本質。因此,當他陳明了仇敵的張狂與自己的公正,就放膽發出「我的上帝─我的主啊,求你醒來,求你奮起,還我公正,伸明我冤!」的呼求。

-
在惡人中向上主伸冤:《詩篇》第卅二、卅三篇道出了貧窮艱難的處境,第卅四篇則是無權無勢的人所面對的困局。詩人親身經歷惡人的橫行,在生活困境的當中,更受盡委屈;在惡勢力底下,感覺無助。然而,詩人卻不因此而躺平,並且放棄倚靠上主。一方面,詩人承認人生不公的處境並非個別事件,而是常態。不過,正因如此,屬主的人更需要學習倚靠主。詩人視上帝為戰士(1-10)和審判官,切切向上帝伸冤,在伸冤的背後,堅信上主的信實:「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並且因相信以及經歷過上帝的看顧,他在患難的生活中稱謝上主,深信主時刻同在。
-
在惡勢力中靠主為善:《詩篇》第卅六篇只有短短12節,但卻精闢地描述人,因自以為是,不毫不察覺的情況下,被罪惡所蒙敝;結果,這人不再行善、失去了智慧,口中剩餘詭詐,心中圖謀不軌,最終,實行不善的道,再沒有分辨善惡的判斷力,成為不折不扣的惡人。然而,人要逃離這險境,就只有投靠上主才能站立得穩;詩人不但強調主的慈愛、信實和公義的判斷,他更深信,惟有以親近主為滿足,以主的供應為泉源,以主的道為路上的光,人才能走出罪帶來的困局,最後,詩人以哀求主作結,求祂拯救真正認識主的人,並且施行公義,讓惡人承受他們的惡果。

-
《詩》卅六篇作為卅二至卅六篇的小結,讓我們看見「哀求」的最終指向不單單是仇敵遭報,而是人能在上帝的光中得見光(卅六9)。即是說,詩人最終極的哀求是希望上帝幫助自己在患難中仍保存「心裡正直」(卅六10)。十九世紀著名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曾提說過一句明言:「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一針見血地說出了人的自義傾向 —— 人很容易視自己為絕對公義者,但這卻可能讓自己不知不覺地成為了與對方一樣的人。然而,在《詩篇》的希伯來神學中,卻讓我們看見出路與曙光 —— 「義人」不是指詩人是完美的人,而是指當詩人願意投靠公義的上帝,並堅持行在上帝的光中時,便成為詩人的義。正如《詩》卅七篇中說「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嫉妒那行不義的人。⋯⋯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安居地上,以他的信實為糧。」反思:當你遇著不公義的事情時,在採取適切的行動去處理的同時,你會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去面對?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