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7.16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
七月精選《詩篇・卷一》叁 每週閱讀內容
第九週:詩十九 智慧|惟遵主律法得聰明(2023年7月2-8日)
第十週:詩廿五至廿八 哀求|個人生命旅程的信靠(2023年7月9-15日)
第十一週:詩廿九至三十 稱謝|認定救主配受榮耀(2023年7月16-22日)

第十一週:詩廿九至三十 稱謝|認定救主配受榮耀(2023年7月16-22日)
當《詩篇》第廿八篇,詩人懇求主不要緘默、為他伸冤。到了第廿九篇,隨即重覆出現「耶和華的聲音」,創造主的聲音不但震懾全地,更連繫於敬畏祂的人,更為屬祂的人帶來平安和福份。接著,編者以感謝作為總結,藉第三十篇,講述跟隨上主的人,如何從個人經歷中,體會主原來從不緘默,祂的恩典常存。

-
《詩篇》第廿九篇透過描寫「耶和華的聲音」,來講述上帝的神聖榮耀,詩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有何特別的意義?
從舊約《聖經》的記載可以見到,古代以色列人的信仰,往往受到鄰近民族宗教的入侵與同化。例如迦南人的巴力崇拜,一直深深影響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識。
「巴力」是迦南人所信奉的風暴之神,從主前1500-1300寫成的烏加列文《巴力神話》中,就有這樣對巴力的描述:「巴力定了季節,在雲中發出聲音,發出閃電在地上⋯⋯」「巴力用雨打開密雲,他在諸天之上發出他神聖的聲音⋯⋯」
在《詩篇》第廿九篇之中,詩人刻意針對當時人們對巴力信仰的普遍認知,運用與《巴力神話》近似的語言,來講述上帝的榮耀能力。同時又在短短十一節的詩歌裡,十八次反覆強調「耶和華」的名字。正是要突顯上帝的偉大,遠超於這些其他民族所信仰、被認為有能力掌管自然界的神明,進而呼籲上帝的子民專心認識、跟從耶和華。

-
發現上主的聲音常存:《詩篇》第廿八篇,詩人雖然沒有說明自己所受的是甚麼患難,但卻表達這些遭遇,不但令詩人感到無力,他更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彷彿主離開了現像,沒有看見他的需要。然而,詩人卻在這艱難中,堅持相信上帝的同在,不因環境而停止向上主呼求。結果,到了第廿九篇,編者透過詩歌,回應詩人的渴望,全詩七次提到「耶和華的聲音(3, 4X2, 5, 7, 8, 9)」,強調主並不緘默,祂的聲音不但充滿地上任何角落,更帶著能力。當人認識世界的奇妙,留心生活的環境,便會發現,上主從不沉默。
-
有限的人生發現恩典:到了《詩篇》第三十篇,可說為第廿五至廿九作一個總結。在生活旅程中,屬上帝的人並非一帆風順。我們既不完美、面對困難同樣會恐懼,有時感受不到上帝的拯救與同在。然而,正因如此,詩人不但接受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他更調整自己的心態,更謙卑、更專心的尋求上帝的拯救;結果,他在現實的艱難中,認識上帝的保守和施恩。他明白等候上帝的價值,痛苦只是暫時的;他體會人生的變幻,惟有靠主才不易動搖;他回顧整個屬靈人生,最終仍是充滿恩典,於是,他便「不再緘默」,衷心歌頌主,並要活出讚頌的人生。

-
《詩》廿九篇重複了七次「耶和華的聲音」,正如「閱讀導引」和「回到歷史」所言,這並不是要具體形容上帝的聲音如何,而是要表達耶和華上帝並不緘默,並且其能力比其他聲稱掌管自然界的神明更浩大,是我們可信靠的惟一對象。反思: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什麼讓你感到纏繞受壓或難以掌控的事情?「耶和華坐在洪水之上為王⋯⋯直到永遠」(廿九10)對你會不會有什麼提醒或鼓勵?試分享之。
-
《詩》三十篇就像回應著廿九篇 — 當詩人發現「耶和華的聲音」時,他便「不致緘默」(三十12),發聲歌頌上帝。詩人歌頌上帝,不是由於他的人生一帆風順,而是由於他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經歷過上帝真實的醫治(三十2-3)和幫助(三十5、8-10)反思:試回想在你的信仰歷程中,有沒有經歷過上帝在患難中的幫助?今天你會立志用什麼方式去歌頌和回應祂的恩情?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