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7.2

前言回主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五月《詩篇・卷一》壹六月《詩篇・卷一》貮

七月精選《詩篇・卷一》叁 每週閱讀內容

第九週:詩十九 智慧|惟遵主律法得聰明(2023年7月2-8日)
第十週:詩廿五至廿八 哀求|個人生命旅程的信靠(2023年7月9-15日)

第十一週:詩廿九至三十 稱謝|認定救主配受榮耀(2023年7月16-22日)

第十二週:詩卅一至卅二 呼籲|教導聖民專心投靠(2023年7月23-29日)

第十三週:詩卅三至卅四 稱謝|在受苦艱難中讚頌(2023年7月30-8月5日)

icon_para.jpg

第九週:詩十九 智慧|惟遵主律法得聰明(2023年7月2-8日)

按照《詩篇》第十五至廿四篇的編排,第十九篇成為這扇形結構的中心,也是整個段落的核心內容。這篇詩歌集合多個類型,它既是頌讚詩、也像智慧詩,內容也有哀求上主的部份,然而,這短短14節的詩歌,卻貫穿了整個段落,表明主律法的重要,作為聖民,在主裡必須心存公義,並且盡力遵行主道,在生活上見證上帝的美善。

icon_history.jpg
  • 《詩篇》第十九篇特別強調上帝「為太陽安設帳幕」,當中到底有何含意?

「太陽」(שֶׁ֫מֶשׁ)在古近東文化之中,除了代表自然界的光體之外,更是宗教上被神格化的崇拜對象。例如迦南神話中的女神沙帕什(Shapash)、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太陽神沙瑪什(Shamash),都作為太陽的化身而深受古人敬畏。在鄰近民族的影響之下,這種「太陽崇拜」亦逐漸滲透到以色列人的信仰之中,例如列王紀下廿三章記載,約西亞王潔淨聖殿的事跡:「⋯⋯他把在耶和華殿門旁、靠近拿單‧米勒官員走廊的屋子,猶大列王獻給太陽的馬廢去,且用火焚燒獻給太陽的戰車。」(王下廿三11)可見當時向太陽獻祭敬拜,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在《詩篇》第十九篇中,詩人以大眾對太陽的敬畏為基礎:「太陽如同新郎步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可隱藏得不到它的熱氣。」(詩十九5-6)進一步指出太陽不過是受造物之一,甚至連它的位置都為上帝所限定,藉此說明假如人們認為太陽值得敬畏,就更應該認識上帝的榮耀和偉大。

 

icon_word.jpg
  1. 傳說創造主的榮耀:詩歌一開首(十九1-6),看似讚美上帝創造的榮美,然而,詩人強調,宇宙的創造皆由上主所造,並且透過萬物、來「傳說」祂的榮耀。詩中出現多個言語行動,如「述說」、「傳揚」、「發出」、「傳出」,萬物的聲音將主創造的奇妙「傳遍天下」,近東居民所崇拜的太陽,也為上帝所造,並且按主的心意運行。從天空到太陽的描述,不但稱頌上帝創世的偉大,也暗示無人能避開上主的目光,人所做的一切,盡在主的掌握之中:「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可隱藏得不到它的熱氣(6)。」
     

  2. 全能主律法的完備:接著,詩人讚頌上帝律法的可貴和完備(7-10),不但如此,上帝的律法彰顯出祂的屬性,包括「正直」、「清潔」、「真實」,總的來說,上帝就是「公義」;而人面對公義的主,惟有心存敬畏的心,而敬拜的實踐,就是遵行律法,以致保持純潔、不受污染,這樣便能受到上主的長久保護。
     

  3. 求公義之王的悅納:所以,詩人立志要遵行主的律法,當中要強調的,並非靠律法完全;相反,是因為人看見上帝的公義,明白自己不能完美;故此,上帝為此開了一條出路,只要人願意嘗試遵行主的話,這就成了他的義。正如詩人的說,他所造的一切,盼望能在主面前蒙悅納。正呼應從進殿到信靠並呼求上帝,人理應盡的本份,就是竭盡所能,以遵行律法來回應上帝的恩典。
     

icon_walk.jpg
  1. 《詩》十九篇首先帶出了上帝創造的榮美,詩人透過大自然聯想到創造主的偉大。又如「回到歷史」所言,創造的上帝不單創造萬物,祂比古近東任何自然崇拜(例如太陽崇拜)的偶像假神都偉大,祂掌管一切!實踐:試在忙碌的生活中,刻意為主抽出空間,在大自然的默想中體會創造主的心意。
     

  2. 上帝除了是創造主外,也賜下完備純全的律法,讓人心甦醒,並指導人的生活。正如「經文淺釋」所言,沒有人能靠守律法而變得完全,但當人嘗試遵行實踐上主的律法,便能體會上主的公義並「成了他的義」。反思:您有沒有因嘗試踐行上主的吩咐而體會心靈得「甦醒」(十九7)的經歷?試跟組員分享,並彼此激勵在以後的日子繼續靠著主活出主的吩咐。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