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5.7

前言回主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

五月精選《詩篇・卷一》壹 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導論|以生活與歌聲回應上主(2023年5月7-13日)
第二週:詩一1-二12 序章|有福的抉擇和應許(2023年5月14-20日)
第三週:詩三1-八9 哀求|在迫害中尋求公義(2023年5月21-27日)
第四週:詩九1-十四7 哀求|在困苦中得到記念(2023年5月28-6月3日)

icon_para.jpg

第一週:導論|以生活與歌聲回應上主(2023年5月7-13日)

《詩篇》是聖經中一卷很特別的書卷,它的特別不單在於寫作體裁,更在於它的寫作目的 — 初期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曾說過:「其他經文是神對我們說話(to us),詩篇卻是代我們向神說話(for us)。」另一位華人聖經學者鄺炳釗博士也說:「全本詩篇是幫助屬神的人如何藉著讀經和祈禱親近神(包括:哀求、感恩、讚美等)。」由此可見,《詩篇》包含人在不同處境中的豐富情感,並人對耶和華信仰不同層面的表達。

在接下來的16個星期,我們期待向大家分享《詩篇・卷一》的部份(第一至第四十一篇),一同細味詩人在跟隨耶和華的路上,所碰到的各種境遇、所面對的恩典和挑戰,以致由衷地向上主傾訴,透過生活流露敬畏之情。

 

icon_history.jpg
  • 古代詩歌與信仰的關係,怎樣影響《詩篇》的結集成書?

根據對古代埃及與米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研究,發現早在主前三千年,詩歌音樂已經是日常生活之中,表達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無論在工作、宴會、戰爭、節慶、婚禮、喪葬等等的場合,都留有廣泛使用詩歌音樂的痕跡。而從舊約聖經的記載可見,古代以色列人同樣有類似的風俗習慣。

在不同類型題材的詩歌之中,又以宗教禮儀用途的最受到重視。資料顯示在古近東地區,不僅有專門用於宗教儀式的樂器,又設立特別的訓練學校,為神廟的祭司及侍奉者,提供音樂方面的教育,使他們能夠創作、編訂、演奏及頌唱用於禮儀的詩歌,藉此向神明獻呈敬拜。根據《歷代志上》第六章,以色列人自大衛王時期開始,就委派了專職人員,在會幕前負責歌唱的事奉。到所羅門王興建聖殿之後,敬拜的固定形式被確立,事奉者將新舊的詩歌收集、匯編、整理成冊,不僅便於在禮儀中應用,也有利於教導和傳承,逐漸成為我們今日所見《詩篇》的形態。

 

icon_word.jpg
  1. 經過細心編排的詩集:當我們打開《詩篇》,或許多以獨立的篇章來閱讀。例如我們會思想《詩篇》第八篇:「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八4)⋯⋯」或者是大家都很喜愛的第廿三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廿三1)⋯⋯」然而,《詩篇》卻不是單把一百五十篇不同的希伯來詩漫無目的地集合在一起,而是聖經編修者在聖靈的引導下有理有序地彙編而成,為了在聖殿敬拜時用。在希伯來傳統上,《詩篇》可分成五卷,包括卷一(一至四十一篇)、卷二(四十二至七十二篇)、卷三(七十三至八十九篇)、卷四(九十至一零六篇),以及卷五(一零七至一五零篇)。

  2. 信徒真實生活的舒發:那麼,為甚麼要有這樣的編排?就以今次我們一起查考的「卷一」為例,其特色有三:一、除了第一篇和第二篇作為全本《詩篇》的引言外,其餘的都是「大衛的詩」,當中涉及大衛面對困境時的困惑與哀求、對被神拯救的信心宣認、被神拯救後的感恩和讚美等;二、每當提及上主時,「卷一」多以耶和華(Yahweh)稱之,共272次,而稱上主為神(elohim)則較少,只有15次;三、「卷一」的詩有不少充滿著「神的自我隱藏」和「詩人期待能隱藏在神的保護中」之間的張力(例:十1、11、十三1、十七8、二十二1、24、二十七5、9、三十7、三十一20),從而呈現出信仰的立體性,並與讀者的信仰體會共鳴。
     

  3. 以歌聲回應上主救恩:當然,《詩篇》並不是單純的情感舒發,當不同的篇章有序地匯集在一起,編修者告訴我們,即使信仰的人生,有遭逢困難的時候、有受屈伸吟的時候、有流散哀求的時候,但最終,上主仍掌權,耶和華仍坐在為王,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五卷的《詩篇》,每卷仍以讚美耶和華為結束;編修者透過歷代的詩歌作品,從屬上帝的人出發,展示他們如何處於不同境況,都勇敢回應上帝的救贖和帶領。藉此鼓勵今天的信徒,要以敬畏讚美主為人生的目標,在生活上積極回應上帝的愛。
     

icon_walk.jpg
  1. 《詩篇》的特別之處在於把深刻的神人關係很真摯地呈現出來,詩人把感恩、懷疑、信心宣認、困苦哀求等信仰體驗,都一一細訴出來,從而讓我們看見一種親密的神人關係。反思:在開始進入《詩篇》的研讀之先,讓我們一同反思,我們渴望跟上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嗎?(註:不一定答「渴望」)為什麼?會否跟我們曾經的信仰經歷有關?試就著背後的原因作出更深入的分享。
     

  2. 另一方面,正如「閱讀導引」所言,聖經編修者按神學目的把《詩篇》分成五卷,有理有序,就像要把一個整全的信仰歷程與讀者作出共鳴。反思:每個信徒皆有屬於他和上主之間的獨特信仰歷程。試跟組員彼此分享,您現在跟上主的關係如何?(註:請注意,這不是評分,而是學習閱讀自己當下的屬靈狀態,從而像詩人一樣,更明白如何帶著真實的自己跟上主建立關係)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