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4.16

icon_para.jpg

第十一週:利廿五1-55 聖與凡俗|生活中善用主的聖地(2023年4月16-22日)

第廿五章,雖然上主沒有將整個迦南地分別為聖,但基於全地都出於並屬於上帝,故此,作為分別為聖的以色列民,一方面,他們可以善用上帝所賜的土地、吃所種的,並住在其中;另一方面,他們也要認定,屬主的民不能永遠被賣、屬主的地不能永遠被私有,無人有權屯積土地,並且要在合理的情況下,與人共享土地的收成。在當時奴隸制度以及鳩佔土地盛行的時代,主要求屬祂的人活得不一樣。

icon_history.jpg
  • 利未記第十五章記載了關於安息年、禧年和贖回的條例,對當時以農耕為主的生活模式,有何重要的意義?

在古代以農業作為經濟主導的社會之中,一個人擁有土地的多寡,基本上就決定了他的貧富狀況,並且往往是終其一生都難以逆轉的。因此,一般情況下除了家族內的繼承,土地所有權的轉移在古代社會並不常見,但假如出現乾旱等突發性的災害,土地就有可能大量集中到富人、甚至是君王的手中。例如《創世記》第四十七章就記載了埃及在七個大荒年期間,百姓因缺乏食糧和種子,將自己擁有的土地賣給法老。導致除了祭司所持有的以外,全埃及的土地都歸法老所有。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底下,透過利未記第十五章的禧年規定,杜絕了土地被長久囤積和壟斷的可能性,目的是要讓以色列人緊記「地是上帝的」。即使在禧年未到之先,贖回條例亦讓因貧窮而賣地、甚至賣身為奴者得到被救贖的機會。又藉著賦與以色列人贖回親屬的義務,讓他們記念整個民族被上帝所買贖的經歷。最後,在明白土地是上帝的恩賜、自己是「被救贖者」的前題下,安息年的實踐讓以色列人學習,按照上帝所定下的規律,過信靠上帝並分享恩典的聖潔生活。

 

icon_word.jpg
  1. 學習善待創造主的人和地:第廿五章首個部份,提到安息年及禧年的設立,這可說是上帝頒佈安息日的延伸;當中強調展現上主創世的次序,建立一個有規律的作息生活。然而,對比起安息日,安息年更進一步體現這種作息規律;每踏入第7年,不但土地要休息,當中更提到4類人,包括男僕、女僕、雇工以及外來寄居者,這些人都不是土地的擁有者,卻長年為地主工作,上帝指出,這些人都需要休息,作者土地的擁有人,要供應他們需要,讓人和土地都得到合理的對待。
    不但如此,當踏入第50年,即經過7個安息年,稱作禧年。被賣的人有權被贖回,重新得到自由;土地同樣可以被贖,物歸原主。這樣可以避免有人囤積土地,也防止人永被奴役。這同樣乎合安息日的原則,讓以色列民展現上帝創世時定立的作息規律;而上主亦應許他們,當他們願意履行吩咐,上主必要格外賜福,在安息期間,供應他們需要。
     

  2. 用生活說明上帝是創造主:除了體現創世規律,這條例亦說明上帝另一個原則,就是人和地都屬於上帝的,故此「地不可永賣」、「弟兄不可被賣為奴」。所以,上主建立一個「贖回制度」,來保障屬主的群體,不會出現隔代貧窮的情況。舉個例,若有家庭因財政困難,要賣出自己田地,到他們的生活逐漸改善,他們不但可以贖回自己的土地,即使經過幾年仍未追上地價,籌得足夠的資金,他的至親也可幫他贖回,而買家到了禧年,亦要將土地歸還。同樣,以色列中,若有弟兄因生活窘迫,其他人不能向他放高利貸謀取暴利;即使這弟兄要賣身,買他的人也不能視他為奴,要善待他們如雇員,而到了禧年,便要將他送回到自己的地方去。而作為鄰居和家人,大家都有義務幫助貧困的弟兄,走出困難。
     

icon_walk.jpg
  1.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安息年可以說是安息日的延伸,展現上主創世的次序,建立一個有規律的作息生活。當中人與土地是皆需要按定規得到歇息,但在安息年上主仍會供應人的需要(廿五20-22),從而體會上主的供應與恩典,也讓人記得「賺取」並不是人的終極目的,在生活中發現上主才是。反思:試分享一下,在您的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人事物漸漸地佔據您的心靈,以致您需要求上主的恩典作出調節,活出輕省的生命?
     

  2. 另一方面,經文指出,每當踏入第50年,即經過7個安息年,稱作禧年,土地要被贖回,為奴的以色列人要得著自由。上主重視生命,防止社會永遠把人「物化」成資產,也讓貧窮的以色列人可以脫離一世為奴的境況,負債的人生至少一生可享一次免債的機會。反思:試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如何善待身邊的人與其他生命?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