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4.9

icon_para.jpg

第十週:利廿四1-23 聖與凡俗|生活中尊重主的聖名(2023年4月9-15日)

儘管第廿四章提及的內容,似乎難找到彼此間直接的關聯性,但整體而言,經文所提出的條例,都和當時聖民要過的聖潔生活有關:包括會幕內所點的燈、以及陳設在上主面前的餅;以及上帝的聖名不能褻瀆,並且將咒詛上帝名的刑罰,與生命被傷害的罪同等。故此,這些修例同樣被歸類在神聖法典內(第十八至廿六章),讓聖民跟隨。

icon_history.jpg
  • 利未記第廿四章10-23節記載了,有一個人在爭吵中詛咒,褻瀆了聖名。這件事的發生,和以色列人當時的處境有何關聯?

利廿四10告訴我們,詛咒聖名的人,是埃及人和以色列婦人所生的兒子,也就是說經過多年的寄居生活之後,以色列人已有與埃及人通婚的情況出現,從而將埃及的宗教文化帶進以色列的族群之中,甚至大大影響了他們下一代的信仰。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在埃及人的宗教系統中,「詛咒」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在許多遺跡中都發現,埃及人很早就試圖以詛咒的文字,保護墓穴免遭盜挖,或是作為咒語來攻擊敵人,當中就包括了褻瀆對方信仰的語句。利未記所記載的事件,似乎顯示了在埃及風俗的影響下,以色列人逐漸遺忘了對上帝聖名應有的尊重,而這正是十誡中早就曾經強調的部分。經文透過這個事件的嚴重後果,再次提醒以色列人要將分別為聖的原則,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icon_word.jpg
  1. 藉禮儀建立信仰生活的秩序:經文首先提出有關點燈和陳設餅的條例,兩者均在會幕聖所範圍內,且涉及以下聖所裡兩件聖物:燈點在金燈台上、餅設在金桌上。然而,這裡強調的,不是聖物本身,而是如何使用這些聖物,去建立恆常的信仰生活。那麼,到底如何釐訂恆常的信仰生活規律?根據第廿三章聖節日的修例,守節是由安息日開始,按著這個基礎,逐步建立起「有上帝的」生活。故此,上帝與人相會的會幕,就更加需要展現這種規律。這兩個禮祭,不但象徵對上主恆常的服侍,更透過此禮儀表達上帝的神聖。
     

  2. 以一致態度對待信仰與生活:另外,全章的下半部份,或許有一些不解的地方。經文先記載一個突如其來的案例:有人發咒褻瀆上帝的聖名,由於並沒有先例,於是,摩西求問上帝該如何處理,最終,上帝指示聖民要將那人處死(10-16)。然而,接著經文卻提到,有關生命受傷害的條例,包括殺人、嚴重傷害他人身體、殺死別人的牲畜,應該要施甚麼刑罰。到底褻瀆聖名和人身傷害的刑罰,彼此間有何關係?事實上,當中有許多討論。而其中一個較合理的關聯,是經文的作者,以實踐的角度,去說明褻瀆主名的後果,與人身傷害的後果同等。亦即是說,信徒的信仰生活或社會生活並沒有兩個標準,若聖民對人命欠尊重,他固然要受刑罰;若聖民對他們的主欠尊重,同樣要承擔相同的後果。
     

icon_walk.jpg
  1.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廿四1-9涉及如何恆常預備聖所的物件,當中「經常」、「不可間斷」(תָּמִיד)這詞重複了四次之多,強調神的子民透過恆常的禮儀去建立信仰生活。反思:試分享一下,我們可以在生活的什麼方面加添一些「儀式感」,從而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生活?
     

  2. 接著的廿四10-23用了反面(刑罰)的方式,帶出人對上主態度與對其他生命態度的關聯性。經文似乎刻意告訴讀者,一個人若不尊重上主(廿四10-16),也不會懂得尊重其他生命,包括人、鄰舍,甚至牲畜等(廿四17-21),反之亦然。反思:信仰的意義不單單在於個人的得救,也會引導我們的心靈,更懂得尊重其他同樣是上主創造和愛惜的生命。試反思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中學習愛惜其他的生命?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