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3.26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
三月精選《利未記》二 每週閱讀內容
第五週:利十六1-34 潔與不潔|罪得洗淨的日常操練(2023年3月5-11日)
第六週:利十七1-16 血與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建造(2023年3月12-18日)
第七週:利十八1-二十27 血與生命|聖民倫常的日常操練(2023年3月19-25日)
第八週:利廿一1-廿二33 聖與凡俗|保持神聖的事奉態度(2023年3月26-4月1日)

第八週:利廿一1-廿二33 聖與凡俗|保持神聖的事奉態度(2023年3月26-4月1日)
在《利未記》神聖法典(第十八章至廿六章)的部份,首三章說明基本原則,信徒要過「有上帝」的生活,並且要活出屬上主兒女的聖潔。然而,具體如何實踐?第廿一章至廿二章,上主藉摩西先說明祂對祭司的要求。祭司作為上主與人之間的橋樑,並協助全會眾在主面前獻祭。故此,上帝對於祭司是有特定的要求,包括在個人生活和道德上,在上主面前保持身心的清潔,並且在成聖的過程中,保持屬靈生活的「完整性」 ,活出上主的神聖。

-
利未記第廿一至廿二章對祭司的要求,與他們的身份有何關連性?
在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之中,對於擔任祭司一職的人選,都有著特別的要求。由於祭司扮演著神人之間的橋樑角色,為了體現神明的神聖特質,祭司必須遵守特定的潔淨規範。例如古埃及文的「祭司」一詞,就是從「成為聖潔」一詞演變而來。根據資料顯示,古代的埃及祭司每三天要剃刮全身毛髮(包括頭髪、鬍鬚和眼眉)一次,以這樣的形式來表達他們比一般人更加潔淨,配得上服侍神明的工作。
與之相對,利未記第廿一至廿二章規範以色列的祭司,要維持宗教禮儀的完整(不沾染異教的風俗習慣)、婚姻家庭的完整(不聚被玷污的女人和保持女兒的貞潔)、身體健康的完整(沒有肢體殘缺和症狀外顯的疾病)等等,都是透過肉眼可見的「完整性」表現,來反映上帝聖潔的特質,同時作為以色列人追求分別為聖的榜樣。

-
拒絕自己被沾污:由第廿一章開始,上帝吩咐的對象,由全會眾轉移到祭司身上。事實上,當祭司承擔他們的位分、履行他們的職務時,他所做的是「神聖」的。故此,他們需要活出「上主的聖潔」,才能與他們的位分「相稱」。如何活出上主的神聖?首先,要學習過一個「不被沾污」的生活(「不可⋯⋯沾污(לֹ֥א...יִטַּמָּֽא, lōʾ…yiṭṭammāʾ)」這字詞,廿一至廿二章出現共8次)。祭司除了至親外,要避免接觸死人;無論是婚姻對象、日常生活,抑或家人的道德行為,上主對祭司都有要求,而對大祭司的要求就更高(廿一10-15)。
一方面,祭司聖潔的生活,是要對應上帝的神聖,成為眾人的榜樣;另一方面,根據學者們對古代近東宗教的研究,原來避免接觸屍體、避免傷害身體,是和當時近東的異教信仰有關,古時外族有祭祀和敬拜死人的傳統,剃頭和劃身都是祭祀的一部份。作為上主的祭司,就必須成為榜樣,以致幫助全會眾,遠離異邦偶像崇拜的惡習。
-
追求裡外的完整:接著,上主藉摩西提到擔任祭司的外表要求。可能您會問,上主不是看內心嗎?當中值得留意的是,上帝對祭司「外表」的要求,並不是容貌、體態的美醜,上主要求祭司「完全」而非「完美」,即非「殘缺(מוּם, mûm)」。這跟第廿二章、聖民自願獻上的祭牲要求相似(利廿二17-25)。上主透過對祭司和祭牲「完全」的要求,說明聖民在生活上如何回應祂的神聖。其實,在日常持守「清潔」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屬靈的「完整性」,就是「沒有瑕疵」、自己的裡外言行,都「不虧缺主的榮美」。
所以,祭司不能娶「被沾污/有瑕疵」的婦人,不能在自己「被沾污/有瑕疵」的情況下吃祭物,在會幕前供職的祭司,外表也不能「有瑕疵」。然而,跟祭司可接觸近親遺體一樣,這些有殘缺的祭司,他們的身份沒有被剝奪,也能夠一同享用祭肉。而持守這些最終的目的,是要讓祭司和獻祭者的奉獻,都蒙上主悅納,與主的神聖相稱。

-
正如「閱讀導引」部分所言,《利》廿一至廿二章對祭司在個人生活和道德上的要求,一方面是為要透過祭司生活的「完整性」來顯明上主的「神性」,另一方面,是要讓祭司以致全會眾避免滲雜異教風俗的可能性,而不是要說明上主對有缺欠或有瑕疵的生命的摒棄。反而,上主會對有特別需要的生命提供特別的照顧。例如,在廿一22中提到,因身體殘障而不能供職的祭司,他們仍是祭司,「神的的食物,無論是聖的,或是至聖的,他都可以吃。」 又例如,廿二13中提到,「祭司的女兒若成為寡婦或被休,又沒有後裔,她回到父家,好像年輕的時候,就可以吃她父親的食物」來表明對寡婦或被休婦人的顧念。反思:今天,我們會不會單憑一個人的外表或外在條件去定義一個人?我們可如何效法上主的性情,既在生活中有分別出來的道德靈性,但同時又實踐對人的關懷?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