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3.5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
三月精選《利未記》二 每週閱讀內容
第五週:利十六1-34 潔與不潔|罪得洗淨的日常操練(2023年3月5-11日)
第六週:利十七1-16 血與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建造(2023年3月12-18日)
第七週:利十八1-二十27 血與生命|聖民倫常的日常操練(2023年3月19-25日)
第八週:利廿一1-廿二33 聖與凡俗|保持神聖的事奉態度(2023年3月26-4月1日)

第五週:利十六1-34 潔與不潔|罪得洗淨的日常操練(2023年3月5-11日)
《利未記》首十五章,透過獻祭、進食、生理的變化,來建立一套乎合聖民身份的聖潔生活,讓他們藉禮祭的潔淨,將聖俗分開,回應上主的聖潔和創造秩序。同時,經文亦透過對獻祭及潔淨禮作簡單說明,讓聖民知道,如何在禮祭或道德上污穢的處境下,重新被潔淨,繼續與聖潔的主同行。正如十五章結尾時上帝說:「你們要使以色列人與他們的不潔淨隔離,免得他們玷污我在他們中間的帳幕,因自己的不潔淨死亡(利十五31)。」
於是,來到十六章,連接第十章的內容——大祭司亞倫的兩個兒子,因沒有按上主指示,私自獻上「凡火」,結果死在上主的面前,會幕也因他們的屍體被沾污。於是,上主透過摩西吩咐聖民,透舉辦「贖罪日」,不但讓上主與人相會的會幕回復聖潔,更藉此潔淨禮祭及道德上不潔的聖民,不但重申主的神聖,更讓屬上帝的人,知道如何過合主心意的生活。

-
利未記第十六章所記載的「阿撒瀉勒」是甚麼意思?
「阿撒瀉勒」(עֲזָאזֵ֖ל)一字原本的意思已不可考,在猶太人的拉比傳統之中,認為「阿撒瀉勒」可能是由「崎嶇」和「堅硬」組成的複合字,表達捕捉野山羊的陡峭山崖之意。有釋經學者根據其字義,認為「阿撒瀉勒」是對應於利十六22的「無人之地」,即代表在贖罪日儀式中,放逐山羊的曠野地帶。
但亦有學者認為,既然利十六8有「一籤歸給耶和華,一籤歸給阿撒瀉勒」的並列,「阿撒瀉勒」很可能與利十七7提及的「山羊鬼魔」有關,即迦南民族所敬拜的別神,以色列人以之作為邪惡屬靈存在的象徵,例如偽經《以諾書》第八章就將「阿撒瀉勒」描繪成墮落天使中的一員。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以色列人向鬼魔獻祭,因為經文清楚指出在贖罪日儀式中,歸給「阿撒瀉勒」的山羊不會被宰殺獻祭,而是活著被送到曠野去,將所承擔的罪帶回到其源頭—邪惡的鬼魔那裡。
即使「阿撒瀉勒」具體的意思已經不能確定,但無論在哪一個觀點中,放逐山羊的儀式所強調的,都是代表全會眾所有的罪孽過犯被遠遠帶走、不再返回,意味著以色列人不僅透過獻贖罪祭,得以恢復宗教禮儀上的潔淨,更要努力遠離罪惡、過聖潔的生活。

-
以上帝為上帝、以人為人:第十六章,經文再次強調,亞倫兩個兒子,因沒有按主吩咐,以自己的方式、擅自「靠近耶和華面前」而死;上主隨即透過摩西,向亞倫釐清神人的界線,作為上帝所立的大祭司,更需要認識神人之別,不能隨便越界,走入幔內上帝的座位前、干犯上主的神聖(十六1-2)。
-
提供連繫神聖上主的途徑:然而,上主的釐清並非拒絕建立神人關係,相反,主為大祭司提拱一個連繫彼此的途徑;一方面,透過穿上禮祭的衣服以及祭禮,先讓大祭司亞倫及其家族罪得赦免、重得潔淨,以致能進入聖所與主相會。不但如此,大祭司更藉祭禮,為全會眾作潔淨的禮儀,讓聖民得潔淨、成為聖潔(十六3-28)。
-
學習承認並求過犯得赦免:當中值得留意是,贖罪的禮儀也包括放逐一隻活的山羊,大祭司要按手在這山羊上,並「承認」以色列人所有的過犯。說明這潔淨禮不僅處理禮儀的潔淨問題,也包括全會眾的道德問題。上帝期望朝見祂的人,不但願意按照主吩咐的禮儀前來,更希望他們在生活實踐上對得起主,「承認」自己的過犯,並且讓罪惡遠離自己(被放逐的阿撒瀉勒),然後從新出發。後人保留了這傳統,成為聖民以後的定例(十六29-34)。

-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第十六章延續第十章亞倫兩個兒子,因沒有按主吩咐獻祭而死亡的叙事,是為了提拱一個上主與人重新連繫彼此的途徑。反思:上帝是聖潔的、是大而可畏的,但同時也是願意與人親近,希望人能不斷學習回轉悔改,重新歸向祂。試跟組員分享一次悔罪歸主,從而經歷被主赦免、重新出發的美好。
-
十六29-34「贖罪日」(Yom Kippur)的設立,到今天仍然是猶太新年(Rosh Hashanah)的高峰。他們以認罪作為一年的開始,並不消極,反而有重新出發的意味。在「贖罪日」經文中,重複了兩次「刻苦己心」(十六29、31),其原文片語跟禁食或其他表明悔改的行動有關(參賽五十八3、詩三十五13)。現代某些猶太人過贖罪日,不單是「任何工都不可做」(十六29),而是在減少日常作工的狀態下,在多出來的空間中實踐義行,例如照顧窮人、寡婦和孤兒,這才是整全的「刻苦己心」。反思:悔改需要配合行動,試為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過跟隨主的生活訂立一些目標。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