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2.26
前言|回主頁|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
二月精選《利未記》一 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導論|選擇建造聖民的生活(2023年2月5-11日)
第二週:利一1-七38 獻祭人生|認罪挽回的生活建造(2023年2月12-18日)
第三週:利八1-十20 獻祭人生|實踐事奉的生活挑戰(2023年2月19-25日)
第四週:利十一1-十五33 潔與不潔|潔淨生活的生活建造(2023年2月26-3月4日)

第四週:利十一1-十五33 潔與不潔|潔淨生活的生活建造(2023年2月26-3月4日)
當《利未記》第十章,經文敘述奉獻不蒙悅納的例子後;接續在十一至十五章,說明有關潔淨的條例。相信若大家在教會裡一段日子,對於「聖潔」、「潔淨」這一類的詞語並不陌生,事實上,上帝對於聖潔尤其重視,更希望聖民能在生活中展現主的聖潔,正如主所說:「⋯⋯你們要成為聖,因為我是神聖的(利十一45)。」
那麼,聖民怎能在生活中反映上帝的神聖?上帝透過摩西,列出各類的條例,包括分辨潔與不潔的食物、分娩流血的潔淨條例、皮膚病的潔淨條例、身體外流物的潔淨條例。當中我們發現,以上潔淨條例都不是涉及道德性的(如吃牛從沒有比吃豬更道德),而是禮儀性的;主透日常生活的選擇,讓當時的聖民認識上帝的屬性,並以行動回應聖潔的主。

-
利未記所載的潔淨條例,與同時期鄰近民族的宗教規範有何不同?
區分潔淨與不潔淨的需要,並非在利未記的時代首次出現。根據現存的資料顯示,早於以色列人寄居埃及的時代,在埃及的宗教禮儀中,已存在關於潔淨的條例。然而,這些潔淨的要求往往只是在特定的時期(例如獻祭、節日)、特定的場所(例如進入神殿、墓穴)、對特定的族群(例如祭司、貴族)產生效力。反映了在他們的觀念中,長久地維持潔淨的必要性並不存在,不潔淨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態,只有在接觸神聖事物時,才有保持潔淨的需要。
與此相反,利未記的潔淨條例是要幫助以色列人,建立一套整全有序的聖潔生活模式,讓他們明白過好分別為聖的生活,才是上帝子民應有的常態:「你們要使自己分別為聖,要成為聖,因為我是神聖的(利十一44)。」同時經文又讓我們看見,即使在許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下,聖民無法完全避免沾染不潔,但在每一種情況中都有其恢復潔淨的途徑,讓聖民得以重回聖潔的狀態。

-
彰顯主創造規律:第十一章,首先記述有關食物的條例。上主將食用動物及昆蟲分作潔淨及不潔淨的食物,被分為不潔的食物,聖民不可吃。另外,當因接觸動物屍體而導致不潔淨,如何回復潔淨。最後,上帝重申遵守食物潔淨條例的原因。
到底主按甚麼原則來區分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過去有不同的說法,由於時代的不同,實在帶來釐清的困難。然而,食用動物的分類原則,似乎並非基於衞生的問題,而是牠們能否被「完全歸類」,例如牛既反芻又有分蹄,屬純素食動物,牠是潔淨的;但豬雖有分蹄,卻不是反芻動物,除了具備雜食性外,牠又不像野獸用腳掌行走,故牠不能「完全歸類」,這與上帝創世時的「各從其類」相違背,這種「物種跨界」故被列為不潔淨,不能食用。
同樣道理,由於活人接觸屍體屬「生死跨界」,故非屠宰而自然死亡的食用動物,都視為不潔淨,不能食用。當然,還有一些分類,我們仍未完全掌握箇中的原委,但從以上例子,大概可以得知,上主要當時的聖民,透過分辨食物是否潔淨,來建立一套對應上帝「各從其類」的生活方式,實踐分別出來的生活,成為屬上帝的群體。
-
回復完整的途徑:除了在生活上彰顯上帝創造的秩序,整個段落亦強調,當聖民因某些情況而變得不潔淨,需要經過「淨化」以致變為「潔淨」。
第十二至十五章,經文指出聖民在某些情形下,會被視為不潔淨。包括婦女分娩生子、產後流血、各種皮膚的疾病、衣物發霉,以及生殖器官產生外流物。以上大部份是生活裡經常發生的情況,或成長階段必然發生的生理變化。所以,這些不潔同樣和當事人的道德無關,他們都屬宗教禮儀上的不潔。
然而,從經文的描述,重點不在乎人不潔的嚴重性,而是當人變得不潔、失去人應有「完整功能」,如皮膚的變異、生殖器官有外流物釋出,上主便提供一個途徑,讓聖民回復「完好」、重回潔淨。所以,這類的焦點並非要將某些聖民排擠出去,而是幫助聖民回復潔淨,繼續分別為聖的生活。

-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第十一章食物分類的目的,重點不在於把食物在本質上劃分為好與壞,而在於帶出上主「各從其類」的秩序性。反思:現代人生活忙碌,基督徒也不例外,我們會否漸漸因忙碌而變得忙亂?試為自己訂立一些生活秩序或規律,幫助自己的身心靈在主裡健康前進。
-
第十二至十五章的潔淨條例,涉及皮膚病患及其他身體變化情況。如「閱讀導引」所言,目的並不是要指出患病或經歷正常的生理變化是不道德,而是旨在說明上主的「整全性」(wholiness and holiness),並且透過潔淨禮儀讓人經驗恢復的美好。反思:我們會否不自覺地把屬靈生活與日常生活分開了?我們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整全地活出基督徒的靈性?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