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2.12

icon_para.jpg

第二週:利一1-七38 獻祭人生|認罪挽回的生活建造(2023年2月12-18日)

根㯫內文,《利未記》乃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期間,當會幕被建立後,上帝藉摩西教導他們有關敬拜禮儀和生活準則。表面看來,經文留傳了一些繁瑣的宗教條例;然而,以色列民並非漫無目的地跟從,全書多次強調,主要聖民「成為聖」,那麼,甚麼才乎合主所說的「聖(קָדוֹשׁ, qᵉḏōšim)」?《利未記》告訴我們,這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經文第一至第七章,上帝要聖民先從獻祭生活開始,建立在主面前聖潔的生活。雖然到了今時今日,獻祭的禮儀已不復再,但獻祭背後的目的和意涵,同樣是現代信徒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和方向。

 

icon_history.jpg
  • 為何利未記一至七章要如此詳細地,規範以色列人獻祭的條例?

根據舊約聖經的記載,人類獻祭的起源可以上溯至該隱和亞伯:「過了一些日子,該隱拿地裏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把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肪獻上。」(創四3-4)而創八20顯示在大洪水的時代,已有相對固定的獻祭儀式存在:「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種潔淨的牲畜和各種潔淨的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古近東的不同民族之中,都已有將酒、農作物、牲口甚至活人獻作祭物,藉此取悅所信奉的神明,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收的習俗。

到了以色列人寄居埃及的時候,埃及人的信仰系統已經相當完整,其中就包括高度規範化、公式化的獻祭儀式。相對於此,作為寄居者的以色列人,其原有的獻祭方式在環境限制下,逐漸被淡忘和取代:「摩西說:『你必須把祭物和燔祭牲交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可以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獻祭。我們的牲畜也要與我們同去,連一蹄也不留下,因為我們要從牲畜中挑選來事奉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未到那裏之前,我們還不知道要用甚麼來事奉耶和華。』」(出十25-26)同時,在《出埃及記》中可以看到,重新建立一套與埃及人不一樣的敬拜、獻祭模式,正是以色列人要離開埃及的一個重要原因:「法老召了摩西和亞倫來,說:『去,在此地向你們的上帝獻祭。』摩西說:『這樣做是不妥的,因為我們要獻給耶和華-我們上帝的祭物是埃及人所厭惡的;看哪,我們在埃及人眼前獻他們所厭惡的,他們豈不拿石頭打死我們嗎?我們要遵照耶和華-我們上帝所吩咐我們的,往曠野去,走三天路程,向他獻祭。』」(出八25-27)

由此可見,上帝在以色列人出離埃及之後,不僅教導以色列人重新建立有規範的獻祭模式,更要藉此重塑他們的信仰,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如何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就是唯有遵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去行,才能夠蒙主悅納的道理。

 

icon_word.jpg
  1. 奉獻上帝的人生:上主「獻祭(קָרְבָּן, qorbon)」的教導,作為全書的開首。提到獻祭,或許我們會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獻祭的人,一定事先「請神做了些甚麼」,然後來「還神」或「還願」。然而,經文首三章,主先提及的是「自願性質」的奉獻;當中分有燔祭、素祭和平安祭。自願性質的獻祭可以有不同目的,但總的來說,只要聖民想起與上帝所立的約(二13),或表逹對主的感謝(七12),都可以奉獻,尤如今天我們可隨時向主獻上感恩一樣。
    不過,奉獻並非隨心而做,所獻的祭必須要蒙主悅納。上主對祭物以及它的全整性、獻祭的地點和方式,都有特別的要求。目的是讓聖民知道,面對聖潔的上帝,聖民以及所獻的祭,都必須聖潔,以致乎合上帝子民的身份。
     

  2. 認罪挽回的生活:到了第四至第七章,經文提到有一些獻祭,是聖民在某些情況的必須獻上的。就是做了不應該的事,或因受良心責備,以獻祭表達其悔意;當中包括贖罪祭和贖愆祭。前者可翻譯為「潔淨祭(חֲטָאָה, ḥᵃṭāʾô)」,意思是「將罪除去的祭」,強調獻祭的人,重新在主面前「成為聖」;後者可理解作「賠贘祭(אָשַׁם, ʾāšam)」,是指獻祭者做了使自己良心有虧的事,包括違犯向主的誓言、干犯聖物,這人便要透過獻祭承擔後果。
    當中值得留意的是,當一個屬上帝的人,偶爾犯了罪以致不潔,他的解決方法並非自行修正錯誤、更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回到上帝的會幕前,不但承認自己的過失,更按主的方式重新被潔淨,以致繼續「成為聖」的生活。
     

  3. 群體合作的獻上:最後,環顧整個獻祭條例,我們會發現,獻祭但不單是個人的事,也需要整個群體一同協作。試想想,獻祭的前提,必須要先讓敬拜的場所得以運作;而當獻祭者來到上帝的會幕面前,祭司要協助聖民向主奉獻,並且按照上主劃一的方式一同完成,以致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成為聖潔的群體、得以與上帝同行。
     

icon_walk.jpg
  1.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利》一至七章所提及的祭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自願性的獻祭,包括燔祭、素祭和平安祭。反思:無論是什麼類型的自願祭,對於祭物的要求和獻祭的方式等,都要按著上主吩咐的定規,讓我們知道獻祭的主角是上主,而不是人的能力。就正如一首詩歌《將心給我》的歌詞提到,當我們希望把「財物智慧」都獻給主時,主卻首先要我們將心給祂。試分享一件主在您生命中的奇妙作為,並上主呼召您如何奉獻給祂?
     

  2. 另一類則是條件性的,就是當人為罪而自覺悔意時,可以按規定獻上贖罪祭或贖愆祭,從而重新被潔淨,並得以跟上主重新建立合宜的關係,繼續過成聖的生活。反思:作為基督徒,主已經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成為贖罪祭,讓人能重新跟天父建立關係,但我們也需要時常甘心來到主的跟前,悔改並認真檢視如何活出神的心意。試思想一下自己是否一個容易承認錯誤的人?為什麼?試在分享中跟組員彼此勉勵。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