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2BS_2023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2.5

icon_para.jpg

第一週:導論|選擇建造聖民的生活(2023年2月5-11日)

《利未記》,律法書的第三卷,過去不少人視它為「祭司事奉手冊」,皆因全書一開始便記載獻祭及祭司受職等事宜;加上《希伯來書》的作者曾指到:「⋯⋯既然律法只不過是未來美好事物的影子,不是本體的真像,就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使那些進前來的人完全(來十1)。」故讓人容易覺得,《利未記》只記載古代的祭禮事宜,難與今天生活連結起來,結果,教會甚少在講壇上談及《利未記》,每當我們看這經典,總覺得和我們的信仰生活扯不上關係,也無從實踐。

事實上,在《利未記》中,獻祭及祭司事奉的記載,只佔了全書的一部份;更多的篇幅,是上帝針對已離開埃及、準備步入應許之地的以色列民說的。正如《利未記》希伯來文原名為「祂呼喚(וַיִּקְרָ֖א, wayyiqrāʾ)」上帝親口呼喚摩西,派他向全會眾呼籲,讓他們知道,如何在上主創造的秩序和美善下生活;這不但幫助昔日的以色列民,也引導今天的教會群體,如何選擇並建立、一個能反映上帝美善和有序的信仰生活。

 

icon_history.jpg
  • 在猶太人的傳統之中,是如何看待及應用《利未記》的呢?

猶太人信仰生活的建立,是奠基於自小對《妥拉(Torah)》(即摩西五經)的學習。比起五經的首卷《創世記》,猶太人更傾向於以《利未記》作為信仰學習的啟蒙。在5-7世紀成書的猶太傳統《利未記》註釋書“leviticus rabbah”之中,就有這樣的論述:「為何我們會讓兒童從《利未記》開始而不是《創世記》?因為兒童是純潔的,而獻祭也是純潔的,讓純潔的人來學習純潔的事。」由此可見,《利未記》一直以來被視為聖潔的準則,讓上帝的子民得以學習並傳承下去。

然而,「聖潔」畢竟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利未記》透過重塑猶太人的獻祭禮儀和倫理規範,更具體地向讀者說明聖潔的本質,就是回應上帝的呼喚,從既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分別出來。從《利未記》中我們可以看見,在上帝䁱喻摩西以先,猶太人在獻祭、飲食、倫理等各個方面的實踐,都已經有一定的準則和規範。無論是繼承自先祖的米索不達米亞遊牧民族傳統,或是在寄居期間學習得來的埃及風俗,其中都反映著一套既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當《利未記》重新訂定這些規範和條例,其實正是要讓讀者放下已有的準則,嘗試學習理解並遵行上帝的心意。

因此,即使歷史上大部份的時間,猶太人都處於分散、寄居、被統治的狀態之中,根本沒有條件完全遵行《利未記》所載的條例,但他們並沒有就此放棄,否定律法的價值和意義。相反地,在不同的時代處境之中,忠於上帝者仍然努力理解律法的原則,嘗試找出可行的實踐方案,活出分別為聖的生活,藉此說明他們是屬於上帝子民的獨特身分。

 

icon_word.jpg
  1. 活在主的神聖裡:不少人認為《利未記》的教導難以實踐,其中的原因,或許是當時的禮祭形式,今天已無法實行。不要說難以合法宰殺牛羊,連惟一敬拜場所——耶路撒冷聖殿如今都不在了,從宗教體制到生活的意識形態都面目全非,要按字面實踐《利未記》根本不可能實現。然而,若細仔去看,我們會發現,全書在解說禮祭和生活規範的背後,有著清晰的目標。上帝之所以呼喚摩西,乃是要聖民知道:「⋯⋯你們要成為聖,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神聖的(利十九1)。」所以,全書傳授的並非是死記硬背的律例,而是那些與神同行的人,如何在主的神聖面前生活。而縱觀整本《聖經》的記載,聖民往後的日子,亦因應社會的變化,而作出調節和延伸;而到了教會時代,隨著外邦信徒增多,信徒更進一步追尋律法書條例背後的精義,以致屬上帝的人,能重新按主的美意和秩序生活。
     

  2. 影子生活的操練:可能您會問,若是這樣,舊約的禮祭和倫理規範,是否到了現代,就已經全部失效?既然信仰法規是因時制宜,那麼,信仰原則在哪裡呢?如何分辨那些應該做?哪些應拒絕去做?事實上,《利未記》的寫作目標,並非分辨「該做與不該做」的事,而是透過生活的規範,過一個合乎上帝的人生。儘管使徒保羅和《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過去的禮祭是「影子」,基督才是「真像」,接受主的救恩才是聖民學習獻祭的本意;但是,先賢們從來沒有否定「影子」的意義和重要性。一個專業的潛水員,除了定時做體能訓練、了解並購置合適的裝備,他也為自己的生活製定一些原則,如拒絕食用魚翅,以表達保護海洋生態的態度。作為屬天的子民,因著要與主同行,便嘗試透過生活的規範,以及對人和事的態度,過與主同行的生活,當中除了因社會轉變而調節的原則外,更有上主所給予的核心價值,當中包括宗教和倫理的價值觀;即使我們致終未能完全掌握,但我們仍然要朝著按主心意生活的路向進發,這也是我們讀《利未記》的價值,信徒可以從中理解上主的心意,找出教會群體的核心價值。
     

  3. 生死禍福的抉擇:最後,《利未記》仍然強調,聖民遵行上帝的吩咐,最終是一種抉擇、是對上帝施恩的回應。今天或許我們容易以非常現實的方式看待主的律法,將焦點放在如何滿足上帝的「最低」要求,如何說明自己已經「正守住」主的某條規則。然而,事實上,《利未記》的寫作目標,並非要聖民盲目地遵行某條法則,相反,作者強調這是個生命的抉擇,當聖民要與主結盟,就需要按上帝心意、尋求並建立一套生活法則,信徒並非被動地過著規範的生活;而是因著敬畏上帝,期望與主同行,以致主動地、甘心樂意的磨煉自己,以致在主裡存活,經歷上主所賜予的豐盛。
     

icon_walk.jpg
  1. 正如「閱讀導引」所言,《利》的寫作目標,並非單純地分辨「該做與不該做」的事,而是要屬神的群體,透過共同實踐一些生活原則與規範,從而表明屬神群體的身份。反思:當談論起信仰時,你會否傾向立刻聯想起「該做與不該做什麼」?這種理解信仰的方式有什麼利與弊?另一方面,你認為生活規範在信仰中應有什麼位置?
     

  2. 正如「回到歷史」所提及,歷世歷代的猶太人看待《利》的角度,是視它為幫助他們實踐「聖潔」或「分別為聖」的藍圖。即使時代轉變,他們也會嘗試透過調整實踐的方式,去活出分別為聖的生活。反思:今天,你認為作為澳門的基督徒或基督徒群體有哪些方面可以實踐分別出來的生活,從而見證屬神群體的特質?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