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11.20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
十一月精選《啟示錄》-上 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導論|耶穌基督的啟示(2022年11月6-12日)
第二週:啟一1-20|基督宣告一:聽而行者便是福(2022年11月13-19日)
第三週:啟二1-三22|基督宣告二:對七教會的勉勵(2022年11月20-26日)
第四週:啟四1-五14|基督審判一:聖父聖子得榮耀(2022年11月27-12月3日)

第三週:啟二1-三22|基督宣告二:對七教會的勉勵(2022年11月20-26日)
《啟示錄》第二及第三章,主耶穌透過約翰先後向七間教會發出信息。然而,在勸勉其間,主多次提到:「 凡有耳朵的都應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啟二7,11,17,29;三6,13,22)。」可見書信的對象,並非只限於這些教會,而是透過具代表性的七教會,向「眾教會」說話。事實上,根㯫文獻,我們會發現,這七間教會有的具一定規模,所處的城市亦舉足輕重;有的城市偶像林立,信徒不斷被排斥和迫害;有的教會身處於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信徒要面臨妥協和被邊緣的抉擇。面對不同處境的挑戰,作為天國的新群體,應如何應對,並忍耐到底、堅持所信?這正是這兩章要宣告的內容。

-
啟示錄時代小亞細亞七教會分別位於怎樣的城市?
以弗所:以弗所是小亞細亞的一座港口城市,得利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弗所很早就成為了小亞細亞的主要都市。在主後第一世紀末,以弗所不但是羅馬帝國亞細亞行省的省會,多米田皇帝更將家族的神廟—撒巴斯多斯神廟設於其中,令以弗所成為第一座得到「神廟看守者」(neokoros)稱號的城市。同時,使徒保羅在第二和第三次宣教旅程中,都曾到訪以弗所並建立教會,所以自主後54年左右開始,以弗所就是小亞細亞地區的教會發展中心。
士每拿與別迦摩:士每拿與別迦摩位於以弗所北面,分別是原別迦摩王國的主要港口和首都。由於別迦摩國王阿塔羅斯三世沒有子嗣,在主前133年離世之前,將整個王國贈予羅馬,歸併成為亞細亞行省的一部份,士每拿、別迦摩與以弗所並列為省內最主要的都市。由於別迦摩曾是希臘化王國的首都,其中設有相當多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希臘神廟。
推雅推喇:推雅推喇位於別迦摩東南方,以染色工業和出產紫色布料而聞名。在這座城市的遺跡之中,發掘到關於不同行會的碑文,包括有羊毛工匠、亞麻工匠、外袍工匠、染料工匠、皮革工匠、硝皮匠、陶匠、麵包師、奴隸商人和銅匠等等,可見與當時亞細亞行省的其他城市相比,推雅推喇是更繁榮的貿易中心。
撒狄與非拉鐵非:撒狄與非拉鐵非是位於士每拿東面,兩座相距約45公里的城市,主前133年兩城隨著別迦摩王國併入羅馬的亞細亞行省,非拉鐵非歸屬撒狄行政區。主後17年兩城同被地震嚴重破壞,後在羅馬皇帝提庇留大力支持下得以重建。撒狄自古以生產、漂染精美的羊毛製品和地毯等而聞名,又因流經該城的帕克托羅斯河(Pactolus river),帶來了提摩流斯山(Mount Tmolus)的金沙,撒狄的冶金工匠很早就掌握到將金和銀分離的技術,並藉此生產出高純度的金幣和銀幣,令撒狄成為一座富庶的城市。相對而言,非拉鐵非就只有較小規模的工業和平凡的商貿。
老底嘉:老底嘉位於以弗所以東約160公里,座落於當時的主要貿易路線上,又與各大城市相鄰(距歌羅西約17公里,距希拉波立更僅有約10公里)。在主前133年隨別迦摩王國歸入羅馬之後,就取得了自由城市的稱號。因著其地理位置的優勢,老底嘉迅速發展成小亞細亞其中一個最重要和繁榮的商業都會。巨額的金錢交易和大量的黑羊毛買賣,為老底嘉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在主後60年發生的一場大地震中,老底嘉城幾近全毁,當地居民在拒絕帝國的援助下,仍能以自己的財富合力將城市重建修復。

約翰首先指出,向七教會宣告的是基督,不但如此,在向每間教會發出的信息裡,都遵循著固定的格式,包括基督對自己的描述、對教會的稱讚與責備,以及上帝的應許將向得勝者兌現;當中每個部份都有重要的含意,和具體的提醒。
-
與基督命運相連的教會:在向每間教會宣告的開首,不是先說明教會的需要和狀況,而是基督的自我宣告。例如當基督向以弗所教會作出勸勉前,主先強調,自己是「那右手拿著七顆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二1)。」教會不但掌握在基督的手裡,祂更常與教會同在;所以,祂明白以弗所教會的勞碌、忍耐,同時發現他們對主的愛卻逐漸消退。以致勸勉他們,重拾起初的愛,像初信主時一樣,以行動回應主的愛。由此可見,當初代教會,面對各自的衝擊和困難,主期望他們先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回想他們所信的基督,是個怎樣的主,以致放心繼續仰望看顧他們的主。
-
不完美卻能成長的教會:在信中提及的七間教會中,她們並非完美,每間教會都有她的缺陷以及潛在的危機。如主這樣形容撒狄教會:「我知道你的行為,就是名義上你是活的,實際上你是死的⋯⋯我發現你的行為,在我上帝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啟三1-2)。」一方面,主直斥撒狄教會的表裡不一,然而,主卻同時指出,教會仍有少數人堅持過成聖的生活,他們「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他們會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穿的(啟三4)。」而最重要的是,基督的宣告並非要摧毀不完美的教會,而是期望他們及時悔改、重回正軌,以致教會因持守聖潔而得到成長。
-
選擇妥協或堅持的教會:請留意,在主向七間教會宣告的結尾,都會出現「得勝的⋯⋯我將⋯⋯」當中包含一個要求和一個應許。「得勝者」到底是指著誰?相信就是那些不因當時的困難和處境、以在信仰作出讓步和妥協的信徒。事實上,基督透過向每間教會的勸勉,表明跟隨主,往往是一個生活的抉擇;當危機臨到,到底信徒要「妥協」還是「堅忍」?這就成了教會成長的關鍵。然而,基督再三強調,堅持的人,最終不但守住所信,更會獲得上主的獎勵和讚許。就如主對老底嘉教會應許:「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啟三21)。」

正如「內文淺釋」所言,雖然七教會段落表面上是給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信,但實際上卻是給予正處於不同獨特處境的教會的勸勉。而特別的是,按照經文不斷使用跟當時歷史背景有關的用語(例:在別迦摩教會一段中提到的「兩刃的利劍」和「撒旦的座位」、在非拉鐵非教會一段中提到的「我的新名」、在老底嘉教會一段中提到的「不冷不熱」等),顯示七教會所面對的困難不單是個人信仰的怠懈,更是整體教會群體因社會文化衝擊而面對的壓力,教會需要在其中作出妥協還是持守信仰的選擇。反思:今天,在我們身處的城市,教會面對著什麼方面的文化衝擊?我們可以如何在身處的環境仍然活出和持守信仰的價值?
「得勝的」一詞是七教會段落的另一個關鍵詞,出現在對每間教會勸勉的結尾,用來總結教會忍耐、聽從和順服神的道的結果,當中包括「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二7)、「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二11)、「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二17)、「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二26)、「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不從生命冊上塗去他的名」(三5)、「得勝的,我要使他在我神的殿中作柱子」(三12)和「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三21)。反思:經文告訴我們,眼前的艱難不是終局,因「得勝的」教會將能進入那位得勝了的主所預備的安息之中,這對我們有什麼鼓勵?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