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11.13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
十一月精選《啟示錄》-上 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導論|耶穌基督的啟示(2022年11月6-12日)
第二週:啟一1-20|基督宣告一:聽而行者便是福(2022年11月13-19日)
第三週:啟二1-三22|基督宣告二:對七教會的勉勵(2022年11月20-26日)
第四週:啟四1-五14|基督審判一:聖父聖子得榮耀(2022年11月27-12月3日)

第二週:啟一1-20|基督宣告一:聽而行者便是福(2022年11月13-19日)
作者以「耶穌基督的啟示」作為全書的開首,到底,甚麼是「啟示」?這字詞原來並不神秘,意思是「揭開」(ἀποκάλυψις, apokalypsis),就好像將送來的禮物打開一樣。「啟示」這字源自《聖經・舊約》啟示文學的概念,當經歷流亡的猶太人,面對生活舉步維艱、在信仰上苦無出路時,上帝便透過眾先知,預告上帝終極的審判和拯救;雖然當時的人看不清、想不透,但只要「到那日」,這些奧秘會被打開。而作者告訴當時的信徒,「那日」已經臨近了,透過耶穌基督,一切的奧秘即將「揭盅」;而聽而按照主實踐信仰的人,會因他們的信心而得福。

-
在啟示錄寫成的時代,教會正處於一種怎樣的處境?
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在尼祿當政的後期,富祿辣士(Gessius Florus)擔任猶太巡撫,其橫徵暴斂的管治手段,激起了猶太人的強烈不滿。
隨著彼此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升級,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於主後66年全面爆發,猶太人以耶路撒冷為根據地,並取得了撒馬利亞和加利利地區的控制權,羅馬方則派遣維斯帕先率兵平亂。戰事持續了六年之久,最後以猶太人的落敗告終,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重新佔領及破壞,聖殿再次遭到拆毁,大量猶太人被殺害或俘虜為奴。
經此一役之後,很多倖存的猶太人四處流散,當中不少基督徒往小亞細亞地區(今土耳其一帶)遷徙,並加入當地已有一定成熟程度的教會群體,教會發展的重心亦從耶路撒冷,逐漸轉移到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等小亞細亞城市。
儘管基督徒在這些城市之中,保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仍然是社會上被邊緣化的群體。加上教會與猶太人的關係密切,更招來進一步的壓迫和打擊,在發展上受到的限制日益嚴重。信徒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妥協還是堅持就成為了每日必須面對的挑戰。

-
蒙福的行動——誦讀、聽見與遵守(一1-3)
從書信一開始,作者便以「啟示文學」的修辭來表達。「啟示」、「上帝賜給」、「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明給他的僕人」,這些用語皆和舊約「啟示文學」非常相似(參但二28-29),可以推斷,當時即使是非猶太信徒,他們對希臘文譯本的《聖經・舊約》也不會陌生;而當他們聽見作者採用這些修辭,自然會想起上帝過去藉先知們所發出的預言。到底,這樣表達有何目的?筆者相信,這是因為當時的信徒,同樣在信仰路上踫壁,作者不但再次以「天啟」的角度,讓信徒明白上帝正在工作;更藉此告訴信徒,這啟示是承先啟後,基督救恩的成就,正正實現了古時上主所應許的,並且距離天國的全面實踐,已經非常近。然而,信徒在此並非一無事處,作者提醒他們要以行動回應主:「⋯⋯誦讀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時候近了(一3)。」
-
蒙福的源頭——對永活上主的認信(一4-8)
接著,作者表明收信人為亞西亞7間教會(實際上信的對象可以是當時所有教會)。然而,當作者還未入正題,他率先宣認那位賜福的三一上帝——永在的聖父、寶座前又臨在教會的聖靈、死而復活的忠信見證者耶穌基督。這個宣認有何重要?一方面,作者解釋為甚麼誦讀、聽見與遵守主啟示的人有福。原因是基於上主是「創造主(阿拉法α)」,也是「終結者(俄梅嘎ω)」,任時代怎樣變化,祂仍然掌權;第二方面,這位創始成終的上帝,也是愛我們的主;祂不但替世人贖罪,更連結教會,建立上帝的國度。更重要的是,這位基督,快將按應許駕雲回來,讓天國全面實現。以致讓信徒相信,這蒙福的源頭是可信的,主必兌現祂所說的。
-
蒙福的根據——基督的顯現與委派(一9-20)
來到這裡,作者開始說明,這封信主要內容的由來。首先,作者稱呼自己為約翰,早期的教會傳統都認為這就是耶穌的使徒約翰;不過,作者反而沒有提及自己使徒的身份,他更強調自己是「弟兄」和「夥伴」,在教會艱難的時期,與其他信徒一同「受難」、期盼一同「得主國度」、以致今天一同「忍耐」的基督見證人。
或許當讀者看到這裡時,作者似乎與大家心目中的「得福」相距甚遠,然而,作者得福的盼望,在於他接著遇見的是誰——主耶穌親自向他顯現,並且差派他傳達上主的信息(一11),祂要將現在及將來的事說明。雖然主一開始沒有立即透過當中的內容,不過,透過基督向約翰所展現的形象,充份說明這位救主,不但擁有至高的權柄,更將要按上帝的應許、完成向全地施行終極審判和拯救的工作;而在這審判和拯救的過程中,主耶穌一直在教會(7個金燈台)當中,沿途看顧祂的身體。

正如「內文淺釋」第一點所言,《啟示錄》或啟示文學的重點不是叫我們猜想將來發生的事,以致誠惶誠恐地渡日。反而,啟示文學的目的是要帶讀者進入「天啟」的角度,明白上帝正在工作,並以上主的眼光在混亂的現世繼續積極地持守所信。反思:曾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主耶穌明天便回來,那麼您今天會如何過?」可嘗試在小組中討論一下。
《啟》中的耶穌形象充滿權柄與威嚴,例如一13-16形容「他的眼睛好像火焰」、「聲音好像眾水的聲音」、「口中吐出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好像烈日放光」等。到了一18,經文甚至形容主耶穌「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暗示祂是拯救與審判的主。說起「審判」,我們通常會單純聯想起懲罰。然而,若我們嘗試代入當時因信仰而受逼迫或被邊緣化的教會,「主再來」所帶來的審判卻是一種拯救,讓萬物更新,讓公義得著終極的彰顯。反思:今天您會因何事而心懷不平?您願意把事情交托在掌管萬事的上主手中嗎?您又願意靠著祂如何積極地生活下去?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