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10.23

icon_para.jpg

第四週:來十一1-十二29|超越信心歷史創始成終的基督(2022年10月23-10月29日)

上文提到,律法及傳統禮儀皆如影子,為要引導人們仰望獻上一次永遠贖罪祭的基督,祂是影子的真像,是救主上帝。故此,作者進一步鼓勵他們,既然基督是人們惟一的盼望,信徒便要將信心的焦點,專注於人所盼望的本體基督。為此,作者羅列出猶太先祖歷代偉人,指出他們即使未能完全看見上帝的應許,卻仍願意付出信心的代價;今天上帝終極的救贖經已來臨,信徒更應該義無反顧的堅持所信,要抵受得住磨難,要留心上帝的聲音,珍惜門徒的位份。
 

icon_history.jpg
  • 為何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希臘哲學的方式,來論述信心的問題?

在舊約聖經和拉比文學之中,可以見到猶太人對於「信心」的觀念,從來都不是以信守教條的方式來表達,而是一種向上帝、上帝的話語、或上帝的僕人和使者,所呈現出來的信任和忠誠,而猶太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事實上就是信心的實踐。

然而,當猶太人被擄分散到外邦人之中,如何持續實踐對上帝的信心,就成為了一個待解決的新問題。為了與希臘化的社會環境相適應,猶太人的信心實踐,只能侷限在遵行某些特定的宗教誡律,例如飲食的禁戒、守節期和安息日等等,逐漸令到「信心」的概念偏離原意。

為了幫助讀者重新正確理解「信心」,面對當時大部分接受過希臘化教育的猶太人,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希臘式的哲學論述,強調宗教誡律與儀式的意義,其實是要反映信心的本質,就是在患難中對上帝保持的忠誠,而這個結論也與舊約先賢的生命見證相符。

 

icon_word.jpg
  1. 在看不見的未來,付上今天的信心(十一1-39)。作者在上一章提到,猶太人流傳的屬靈傳統和禮儀,就好像一件實物的影子;那麼,甚麼才是那件「實物」?於是,作者便進一步說明:「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十一1)」這裡「把握」這字詞(ὑπόστασις, hypostasis)可解作「本體」、「真相」,相同的字詞出現於第一章:「他(基督)他是上帝榮耀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一3)」作者要強調的,是信心的對象永遠是基督。或許在屬靈生命旅程中,信心會備受考驗;但只要信靠的目標仍然是基督,最終必有盼望。作者羅列猶太人歷代的信心榜樣,讓信徒知道,他們並非沒有困難,但他們仍然對上帝的信心,何況當時的信徒已經認識信靠的對象基督,就更沒有退後的理由。
     

  2. 持守聖潔與敬虔,甘心去承受苦難(十二1-29)。作者列舉先賢們的見證,是要勉勵當時的信徒,繼續他們跟隨主耶穌的路程。不要因受苦而灰心,從屬靈的道路上退後,甚至走回頭路(1-3)。面對信徒的苦難,作者沒有以「解釋苦難」作為他們的出路,相反,透過《箴言》(箴三11–12,另參詩九十四)安慰信徒,鼓勵他們,要將所受到的排擠與迫害,視為上帝的管教,成為他們面對患難遭遇的態度,最終能透過看顧他們的主,經歷風浪中的平安,活出主的義(4-11)。正因如此,不要因受到不公而以惡報惡,要堅持以基督的愛善待身邊的人;不要放棄持守聖潔,在社會的洪流中分別出來,要珍惜上帝兒女這名份(12-24)。不要拒絕從主而來的提醒,要帶著敬虔、感恩的心,聆聽並接受上帝的勸勉,以致得蒙主的悅納。
     

icon_walk.jpg
  1. 在十一章中,《來》的作者列舉大量歷代信心榜樣的生命故事,他們就像雲彩一般的見證人(十二1),目的是要鼓勵當時的教會群體,即使面對困難,仍要對主基督有信心,繼續持守信仰。反思:今天,在信仰上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時刻?試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屬靈經歷,從弟兄姊妹的見證中彼此勉勵,一起仰望恩主,走過此刻的艱難。
     

  2. 在十二章中,作者論及苦難與上主管教之間的關係。他引用《箴》三11-12去勉勵教會「不要輕忽主的管教」,主要目的不是要解釋苦難的原因,而是要勉勵教會群體如何面對苦難 - 當處於苦難中的信徒仍願意活出在主裡的聖潔(十二10、14),最終必得「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十二11),正如《詩》九十四12-13所說「耶和華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教導的人有福了!你使他在遭難的日子仍得平安,⋯⋯」反思:面對苦難,人很容易傾向問「為什麼」(why),但《來》的作者卻鼓勵在苦難中的信徒「如何」(how)面對。閱畢《來》十二章,您會選擇如何面對眼前的生命困難?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