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9.25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
九月精選《羅馬書》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羅一1-17;十五1-33|憑信達至合而為一(2022年9月4-10日)
第二週:羅一18-二29;四1-八39|憑信放下民族驕傲(2022年9月11-17日)
第三週:羅三1-31;九1-十一36|憑信接受上主憐憫(2022年9月18-24日)
第四週:羅十二1-十四23;十六1-27|憑信並肩討主喜悅(2022年9月25-10月1日)

第四週:羅十二1-十四23;十六1-27|憑信並肩討主喜悅(2022年9月25-10月1日)
如何體現不分猶太人和外邦人、憑信在主裡稱義的生活?保羅由第十二章起,逐步教導當時羅馬教會的信徒,以教會生活為核心,學習如何透過彼此接納和配合、活出蒙上帝喜悅的生活。
保羅首先勉勵信徒,將生命獻給主,並按上主心意,在教會成為不同的肢體,忠於自己在教會的角色、彼此配合(十二1-8)。然後,在彼此順服的基礎上,將主裡所學到的愛和善,實踐到生活的每個層面,包括愛惜鄰舍、善待反對的人、以及勇於參與社會各樣事情(十二9-十三14)。最後,保羅就羅馬教會猶太和外邦信徒的爭端,指出若肢體中有人自認比別人「強」,就更應該先去接納別人,並且處處成為榜樣,造就他們心中較「弱」的人(十四1-23),透過彼此接納,一同完成福音使命,蒙上主所悅納(十五1-13)。

-
第一世紀羅馬教會的信徒之中,為何會有「信甚麼都可吃」和「只吃蔬菜」,以及「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和「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的分歧呢?
自領受律法以來,猶太人在生活的不同層面,都可以實踐對上帝律法的遵行。然而,從586BC開始,由於以色列王國滅亡、聖殿被摧毁、猶太人被擄掠流散。那些遠離耶路撒冷、身處外邦人統治之下的猶太人,只能夠透過有限的方式,來表達對律法的持守,「禁戒食物」和「守節期」就是其中常見的兩項。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公元第一世紀羅馬人的肉食來源,主要都是來自神廟的祭牲,即使有專營肉類販售的商人,按照當時社會主流的飲食習慣,普遍也只會供應當豬肉。在這樣的情況下,假如要遵守律法的規範,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潔淨」的肉食。因此,大部份僑居的猶太人會選擇只吃蔬菜,來避免在飲食上沾染不潔。
另一方面,「節日」(Feriae,「聖日」之意)亦是當時羅馬人宗教生活的重要一環,古羅馬學者瓦羅將「節日」定義為「為眾神所設立的日子」,除了會舉行宗教儀式之外,包括奴隸在內的民眾都會獲得休息的機會。這種重視特定日期的社會風氣,一定程度上亦強化了猶太人對「守節期」堅持,甚至有人會視節期為比平常更神聖的日子。

-
生命獻上於肢體中實踐(十二1-8)。當保羅分別向猶太及外邦信徒作出勸勉後,從第十二章起,他進一步說明,該如何去實踐,人人因信稱義、不分彼此的信仰。首先,保羅呼籲當時的信徒:「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十二1)。」將生命的主權交予上帝,是實踐信仰的基礎,然後,帶著凡事順服上主的心,按祂的心意,努力成為教會——基督身體的肢體,互相配合(十二5),因信而順服的緣故,忠心擔起肢體的責任,專一成為別人的手足,彼此互為肢體(十一6-8),不要因他們的血統而有所保留。
-
教會到社會活出愛和善(十二9-十三14)。接著,保羅提醒當時的信徒,教會的生活與社會的生活是互相影響、不能分割的。當信徒一方面在主裡彼此以愛相待,互相關心並供給對方需要;對上帝保持熱忱,忍受患難、恆切禱告。另一方面,他們自然能在社會裡待人以誠,處處用基督的愛祝福別人,甚至祝福與自己為敵的人(十二9-21)。不論猶太或外邦人信徒,當我們在主裡實踐基督的愛,就成全了律法;並且能在社會裡,活出愛和美善(十三1-14)。
-
順服是在主裡彼此接納(十四1-十五13;十六1-27)。最後,保羅勸籲羅馬教會的信徒,在猶太和外邦信徒的分歧中,若有人認為自己比對方「強」,信心比別人堅固,就更應接納信心比較「軟弱」的人,因基督先接納軟弱不配的我們,並且為我們犧性自己的生命(十四1-12)。所以,不要因為某個規條、文化的分歧而分裂,因為經上的律例,並不是為排斥律法以外的人而寫的,猶太持守的《聖經》,是為眾人而寫,為要使信徒持守盼望,同心效法基督,等待主應許的實現;故此,信徒應當彼此接納(十五1-13)。接著,保羅鼓勵他們加入他的福音計劃,最後,透過保羅團隊的問安,成為合一團隊的模範(十六1-27)。

-
由《羅》十二章開始,保羅總結頭十一章的教導,進入如何實踐的部份。在十二1他以「所以」一詞為這最後部份的開始,並力勸羅馬教會的肢體(不論猶太信徒還是外邦信徒)要把自己獻呈給主,心意不停地更新變化,成為合一的群體(十二5)。反思:信徒生命並不是停留在決志的一刻,而是一條不斷成長的旅程,但這不是我們能靠自己獨自達成的,而需要學習不斷地對上主開放,心意更新而變化。試想想,您是否一個容易被修正的人?有什麼讓我們難於被改變?我們又可如何變得對人對事開放多一點,從而察驗上主的帶領?
-
正如「內文淺釋」第二點所述,《羅》十三1-7有關「順服掌權者」的教導並不是獨立出來的教條,而是上文有關基督徒群體相愛生活守則的社會性延伸。保羅的重點不是要說明掌權者的絕對性,而是要帶出基督徒群體如何在非信徒群體中「行善」(十三3),並且在困難中仍然實踐「愛鄰如己、成全律法」(十三8-10)。反思:或許在實際生活處境,我們總會遇到不公不平的事情,保羅在十二9-十三14的教導對您有沒有什麼鼓勵?
-
正如「內文淺釋」第三點所述,「彼此接納」是基督徒群體其中一項重要的信仰見證。保羅提到的彼此接納或彼此順服不是要信徒全盤否定自己本身的生活習慣,而是像本週「回到歷史」所提到的,無論相信「凡物都潔淨,什麼也可吃」還是選擇持守「只吃蔬菜」的信徒,都「不可再彼此評斷」(十四13),這就是「歸榮耀給神」(十五7)了。反思:照保羅的教導,「彼此接納」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要我們學習放下自己,不以自己的觀點或看法成為絕對。試分享您有沒有什麼時候特別容易把自己的觀點絕對化?這可能代表了一種什麼心態?試在分享中跟組員彼此勉勵。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