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icon_para.jpg

第三週:羅三1-31;九1-十一36|憑信接受上主憐憫(2022年9月18-24日)

之前提到,保羅於第二至八章,先向猶太信徒作出勸勉。第三章更反過來向外邦信徒指出,猶太人感到優越的地方在於,上帝將聖言交予他們;不過,這並不是說,猶太信徒比外邦信徒優勝。因為不論猶太或外邦人都一同犯罪、一同敗壞;而我們得救的惟一方式,就是靠著對主耶穌的信心(三28)。

到了九至十一章,保羅將焦點從猶太信徒轉向外邦信徒,向當時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作出勸勉。他重點要帶出,首先,保羅指出無論是過去的以色列、抑或如今的猶太人,對上帝都充滿熱忱,只是他們不知道要憑信稱義,執意建立自己的義,結果,他們的失敗更顯出世人因信稱義的重要;而作為外邦人,也不應輕視猶太信徒,他們絕非被上帝丟棄。相反,因為他們的堅持,不但保全了聖言,故此,不論猶太或外邦人,沒有任何可跨的,我們都需要上帝的憐憫,惟有學習一同相處、一同順服主,才能體驗上帝的恩典。

icon_history.jpg
  • 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有甚麼理由覺得自己可以向猶太信徒誇口?

正如羅馬書第三章和第九章所述,上帝的「聖言」和「諸約」從一開始就掌握在猶太人的手中,也就是說對舊約聖經的詮釋,以及猶太民族中流傳的歷史、禮儀和傳統,往往都只能夠由猶太人來傳承和演繹。因此,即使來到初代教會的時期,猶太信徒始終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然而,這種由猶太人壟斷的情況,必然會大大局限外邦人認識、敬拜上帝的可能性。到了希臘化時期(323-31BC),猶太教本身也面臨重大的衝擊,隨著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在主前二世紀左右完成,接受希臘化教育的猶太哲學家們(例如亞歷山大的斐洛Philo Judeaus),倡導以寓意的方式來理解舊約聖經,令到外邦人容易接受和明白。

在這種希臘化的風潮影響下,加上經歷了一段猶太人全面撤走的時間,第一世紀羅馬教會的外邦信徒,很可能抱持著輕視猶太文化的心態,認為可以在信仰中完全摒棄猶太色彩,甚至難以接受猶太信徒再次加入在其中。

 

icon_word.jpg
  1. 人也不能靠信心自跨(三1-31)。向猶太信徒,使徒保羅從第二章起,指出他們不能自持有領受上帝律法,便自以為優於外邦信徒,理所當然得著主恩典;保羅強調,既然,外邦人因他們在律法外犯罪而滅亡,那麼,正因猶太人認識律法,他們更沒有藉口,在律法下接受審判(二12-16)。保羅在第三章進一步指出,為甚麼人都要接受上帝審判,連猶太人都不例外?原因是基於世人都犯了罪,沒有人能稱自己為義(三9-20)。然而,外邦信徒能自持「因信稱義」,就貶低猶太人所持守的律法嗎?保羅反對這種想法,因為人能信靠主,是基於上帝對人們的愛和寬容(三21-26),所以,律法沒有因著上主的施恩而被廢去;相反,因信稱義鞏固了律法,說明人不能憑自己稱義,外邦信徒亦不能因此就輕看猶太的肢體,律法對於信徒所信,仍然非常重要。
     

  2. 人人憑信得上主厚待(九1-十21)。隨著第八章完結,保羅再次稱呼猶太人為「他們(九4)」 ,嘗試站在外邦信徒的角度作出教導和勸勉。他回顧猶太人的歷史,一方面,保羅指出先祖亞伯拉罕、以撒,以及整個以色列群體,確實得到上帝的揀選;然而,另一方面,保羅要所有信徒明白,真正讓他們蒙恩的,是上帝而非猶太人的血統。所以,當以色列人因不信而離棄上帝,律法便成為他們的罪證,並要絆倒他們。上帝既可施恩信靠祂的亞伯拉罕,也可審判以色列人的不信(九1-33)。故此,作為外邦信徒,要知道其實「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十12)」;因為「你若口裏宣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人中復活,就必得救(十9)」。
     

  3. 人都需要上主賜憐憫(十一1-36)。所以,保羅在十一章再次說明,基於上帝的憐憫。一方面,主透過猶太人先祖的失腳,使救恩臨到外邦,就好像園丁將生長不好的枝子折去、再將新的枝子接上一樣。所以,作為外邦信徒,應該珍惜上主這救恩,不要因得到上帝憐憫而自誇。另一方面,外邦人得著救恩,也許能激起猶太人的「嫉妒」,從而使他們重新歸向上主(十一1-24)。因為,丟棄猶太人並非上帝最終的心意,定世上所有人的罪亦非上帝的目的,惟有向世上所有人施憐憫,使他們都有蒙恩的機會,這才是上帝的旨意。故此,無論猶太或外邦人,只要憑著信靠主,就是同蒙一位主憐憫,同得主救恩的人,彼此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十一25-36)。
     

icon_walk.jpg
  1. 如「內文淺釋」第一點所述,「因信稱義」的真理不是讓信徒得以自恃的理由。甚至有聖經學者指出,按希臘文文法而論,三22的金句「⋯⋯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διὰ πίστεως Ἰησοῦ Χριστοῦ)加給一切信的人⋯⋯」中的「因信耶穌基督」也可理解作「因耶穌基督的信實」。即是說,所有信徒都是因神在基督裡的信實而得稱為義,沒有人可以信心的多與少而自誇。反思:既然一切(包括「信心」)也是神在基督裡的恩賜,試想想身邊肢體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 雖然保羅用了很多篇幅指正羅馬教會猶太信徒因律法而自跨的問題,但在第九章,當他開始勸勉外邦信徒也不要小看猶太信徒時,他首先表達了他為他「骨肉之親」的不信而感到極度「憂愁」與「傷痛」(九1-3),說明他同樣希望外邦信徒能以這同理心去看待他們的猶太弟兄。反思:可能我們都曾遇過不平的對待,但從保羅在《羅馬書》的修辭中,我們看到惟有願意嘗試理解對方行為的背後成因,懷著憐憫之心,才能達致真正的復和與合一。
     

  3. 在第十一章,表面上保羅雖然稱呼外邦信徒為「野橄欖枝」(十一17),但其用意不是要貶低他們,反而是要他們合乎中度地看見自己在神家裡的位份,就是神要藉著他們的得救,激發猶太人的反思,最終能不分種族,一同得恩(十一25-26)。反思:上主給予不同人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帶來不同的優勢和限制,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看見自己在主裡的位份,而不是跟別人比較。試反思在教會裡或其他崗位上,神給您的位份是什麼?您可在其中有什麼參與?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