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9.4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
九月精選《羅馬書》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羅一1-17;十五1-33|憑信達至合而為一(2022年9月4-10日)
第二週:羅一18-二29;四1-八39|憑信放下民族驕傲(2022年9月11-17日)
第三週:羅三1-31;九1-十一36|憑信接受上主憐憫(2022年9月18-24日)
第四週:羅十二1-十四23;十六1-27|憑信並肩討主喜悅(2022年9月25-10月1日)

第一週:羅一1-17;十五1-33|憑信達至合而為一(2022年9月4-10日)
當提到《羅馬書》,或許我們立刻會想到嚴謹的神學教義。無可否認,撰寫此信的使徒保羅,他以古代辯論文體的方式、精闢握要的說明基督群體的基本教義。然而,神學辯論並非此信的寫作目的;事實上,當時的羅馬教會已發展了一段日子,並且頗具規模。而使徒保羅一方面就當時羅馬教會的處境,說明不論猶大或外邦信徒,都是憑信得著上帝的救恩,並因信一起新的生活;第二方面,保羅亦盼望得到羅馬教會的支持,為向西班牙宣揚福音作預備。
故此,在保羅辯證的背後,他更著重猶太以及外邦信徒的愛和合一。以教會群體因信得救恩作為基礎,指出無論是猶太或外邦人,大家都在上主的憐憫下得蒙救贖,彼此皆沒有強弱大小之分;相反,基於信徒們都相信同一位主,大家更應拋開彼此間的矛盾,一同實踐信心的生活。

-
當保羅寫作《羅馬書》的時候,羅馬教會正面對怎樣的挑戰?
羅馬教會群體形成的過程和時間,並沒有太多確實的資料可供參考。從徒二10可知,早於五旬節聖靈降臨之時,在耶路撒冷已有「僑居的羅馬人」聽聞使徒的講論。而根據羅一13,保羅在寫作書信之前,已「屢次計劃」造訪羅馬教會,可見當地早已存在教會群體。由於羅馬城是當時主要的交通樞鈕,福音很可能透過往來的商旅被帶到羅馬,信主的人逐漸增加並組成教會。
羅馬歷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在其著作《羅馬十二帝王傳》中記載,猶太人曾受到一位“Chrestus”(與「基督」一字的希臘文“Christos”發音相同)的影響,持續不斷地發生騷亂,導致克勞第在主後49年下旨,將所有猶太人驅逐離開羅馬城。同一事件亦被記錄於徒十八2,保羅在哥林多遇見的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就是當時被逐離羅馬的猶太人。
從上述事件可以知道,在最初的羅馬教會之中,猶太信徒應該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但隨著克勞第頒下對猶太人的驅逐令,教會霎時間只留下外邦信徒。直到主後54年克勞第逝世,猶太人逐漸遷回羅馬城,但羅馬教會已由外邦信徒所主導,如何讓返回的猶太信徒重新融入、恢復合一的教會生活,就成為了教會迫切要面對的挑戰。

-
一視同仁的上帝福音(一1-7)。保羅在信首先表明自己的身份,他是基督的僕人,被主分別出來,履行傳上帝福音的任務(一1)。然而,保羅並沒有立即問安,並進入主題;他進一步對自己所傳的福音作了兩方面的補充。第一,福音是上帝兒子、主耶穌大能的彰顯,祂不但乎合聖經的應許,是大衛王的後裔;更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真正的王者——基督(一2-4)。第二,藉著主耶穌基督,任何人都能憑信而領受救恩。可見,這福音不單是上帝的恩典,由耶穌基督所成就,而且,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同樣能領受上帝的救恩。
-
一視同仁的傳揚福音(一8-17)。接著,保羅讚揚羅馬教會信徒的信心。一般相信,早在保羅團隊進入馬其頓以先,羅馬教會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參徒十八1-4);而後來根據保羅的計劃——期望得到羅馬教會的支持,再往西向西班牙宣揚福音,說明當時羅馬教會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十五22-33);不但如此,從書上保羅辯證福音的內容,羅馬教會的信徒,在主道上相信有一定的根基(十五14)。然而,保羅藉對羅馬教會信徒的讚賞和探訪他們的渴望,進一步說明自己傳福音的心志,他期盼藉著他們,信心得到鼓勵,將福音帶到更遠的外邦去,以履行上帝在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福音計劃。
-
一視同仁的實踐福音(十五1-33)。當全書要結束時,保羅呼籲羅馬教會的信徒,以合一的方式,一同實踐信心的生活。保羅勉勵教會的猶太以及外邦信徒,要顧及肢體的需要、學習彼此接納,因為上帝的信實,既兌現了祂向猶太先祖的應許,也基於這應許,讓外邦人憑著信,一同得著救恩,一同成為上帝的子民(十五1-13)。此外,保羅以主內弟兄的關係,不單分享他從主所領受的福音使命,更吐露他對外邦人聽聞福音的渴望,期望得到羅馬教會眾徒的支持。最後,他更以外邦教會向耶路撒冷教會捐助為例,說明彼此服侍是基督賜福的途徑,這種合一正是教會所要學習的。

-
在一章1-17中,保羅不斷强調福音要臨到所有人,包括「萬國/萬族」(一5)、「希臘人、未開化的人、聰明人、愚拙人」(一14)、「猶太人,⋯⋯希臘人」(一16)。這也為他將在正文中要疏理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間,因各自的堅持而產生的矛盾對立留下解決之道的伏筆。反思:在教會群體中總有背境不同的肢體,或許我們未必需要追求跟每一位肢體都有同樣相熟程度,但我們是否願意對主內的肢體開放多一點點,從而實踐基督福音的普世性特質?
-
尋求到西班牙宣教的支持是保羅寫《羅馬書》的目的之一。而在宣教層面上,保羅提出了兩個重點:一是「迫切的心」 - 在一8-15和十五22-24中,保羅多次强調他十分渴望到羅馬和西班牙傳福音,也渴望得到羅馬教會的支持。「迫切地想」(一11、十五23)成為保羅表達他自己並希望羅馬教會有同樣心態的重要詞彙。反思:很多時,當我們想起宣教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宣教的地點和形式,但保羅卻提醒我們,宣教的先決條件是一份迫切的心。對你來說,在生活中什麼是迫切而又重要的事?
-
宣教的第二個重點是「合一的心」。保羅强調,宣教之路不是他一人能達成的,他既表達了渴望跟羅馬教會互動的心,也特別提出了外邦信徒對耶路撒冷信徒的接濟(十五25-27)。這顯明了宣教著重的,是教會的群體參與和合一見證,而這合一見證正是跨越種族和地域等不同背境的。反思:信仰有個人成長的部份,也有群體參與的部份。合一指的不是「在一起」或人人一樣,而是為福音的緣故而樂意在群體中參與不同的角色,正如保羅有他的角色、羅馬教會也有他們的角色。今天,神有沒有感動你如何在群體中實踐祂的福音使命呢?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