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8.21

icon_para.jpg

第八週:徒廿三11-廿六32|新群體的見證——選上被審判的路(2022年8月21-27日)

當保羅在聖殿被捕以後,躲過被暗殺的危險,以羅馬公民的身份,被押送到凱撒利亞、猶大總督面前受審。想不到這個審訊歷時超過兩年(廿四27),當中有兩個地方值得留意,第一,保羅原可以逃過審訊(廿六32),但他卻甘願忍受牢獄之苦,按主旨意接受審判(廿五10-11)。第二,保羅決心接受審判,其中的目的是要為主作證。如何作證?保羅坦承地分享他與主相遇的經歷。無論在聖殿外(廿二1-21),抑或在分封王面前(廿六12-23),他都把握機會、無所畏懼的見證主在他身上的作為。

icon_history.jpg
  • 為何保羅遭到猶太人控告,最終要前往羅馬向凱撒上訴?

公元第一世紀是羅馬訴訟制度,由「程式訴訟」(由官員和民選裁判官分階段審理)逐漸向「非常訴訟」(由官員一次性審理)過渡的時期。當時審訊與裁決的權力,集中在各省總督(初審)和皇帝(終審)的手上。訴訟的過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個部份,分別是:傳喚、審判、上訴和執行。

由於保羅具有羅馬公民身分,猶太宗教領袖與保羅之間的訴訟,一般情況下不應在猶太人的議會當中審理,而要由總督按照羅馬法進行訴訟程序。然而,無論是腓力斯或是非斯都,礙於猶太宗教領袖的壓力,都不願負上作出判決的責任。非斯都甚至試圖將案件退回,交還給耶路撒冷的猶太議會,讓他們自行處理。

雖然保羅可以藉此機會恢復自由,但為了避免猶太宗教領袖的持續糾纏,又確信上帝「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的應許,故斷然拒絕非斯都的建議,並行駛其作為羅馬公民的上訴權,甘冒旅途的危險前往羅馬繼續訴訟。

icon_word.jpg
  • 讓我們一同透過「保羅作出申訴(廿六1-32)」這記述,感受保羅見證上帝的渴望和勇氣:

  1. 在保羅被捕的時代,當時整個巴勒斯坦的統治權,原本由希律家族的安提帕二世所繼承,但基於他當時太年輕,結果羅馬政府任命總督來治理,並以凱撒利亞為總部。保羅因為羅馬公民,被猶太人所控告,於是便被押送到凱撒利亞,接受總督的審訊。然而,基於要安撫猶太人,直至當時的總督腓力斯任期結束,保羅的審訊一直未有結果,足足兩年以囚犯的身份、被拘留在凱撒利亞(廿四27)。
     

  2. 最終,接任的總督非斯都,因希律·亞基帕二世來訪,便將保羅的案子,嘗試交由熟悉並尊重猶太文化的亞基帕王審理(廿五13-22),並讓保羅在王面前申辯。到底保羅如何為自己辯屈?保羅選擇向亞基帕王解釋自己信主的經歷,詳細講解他為何從法利賽群體轉向基督(廿六4-18);環顧整個申辯內容,保羅似乎不在乎自己是否脫罪,相反,他以如何遵行上帝成為他辯解的理由,以是否能見證主耶穌作為他申辯的目的。
     

  3. 當保羅申辯到尾聲時,他進一步在亞基帕王面前,力證基督的死與復活,就是以色列自古以來的盼望。他的見證,甚至連在旁的總督非斯都也禁不住上前插話:「保羅,你瘋了!你的學問太大,反使你瘋了(廿六24)!」而亞基帕王也反問保羅是否要說服他成為基督徒(廿六28)在他生命的。這時,保羅直言不諱地說:「無論少勸還是多勸,我向上帝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所有聽我說話的人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有這些鎖鏈(廿六29)。」對保羅來說,見證主才是他的使命和目標,他並沒有因受苦而迷失方向。
     

icon_walk.jpg
  1. 由總督腓力斯到非斯都,保羅被「留在監裡」長達兩年之久(廿六27)。雖然由於他的羅馬公民身份(廿二27),他得到較寬鬆的對待(廿四23),但他仍是處於被動的等待中。反思:面對漫長而不知盡頭的等待,保羅沒有就此氣餒,反而把握機會向時任總督腓力斯「講論信耶穌基督的事」(參廿四24-26)。這對你有什麼鼓勵?
     

  2. 非斯都的上任,加上亞基帕二世的來訪,讓保羅有機會再次申辯,從而擺脫猶太人誣告他的罪。但當亞基帕對保羅說:「准你為自己申訴」(廿六1)時,保羅卻沒有為自己申辯什麼,反而化被動為主動,藉此機會向亞基帕見證基督的福音和自己歸主的經歷。反思:人生中,你有沒有遇過一些被動的處境?神如何轉化和使用這些經歷見證祂?
     

  3. 到了保羅申辯完畢後,亞基帕和非斯都皆認為「這個人並沒有犯什麼該死該監禁的罪⋯⋯這人若沒有向凱撒上訴,早就被釋放了。」(廿六31-32)一方面說明了保羅並沒有觸犯羅馬的法律,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保羅自己選上了一條不容易的福音之路 — 向凱撒上訴,力證基督信仰之無偽真實。反思:在困難中,人往往會迷失方向或對前路產生懷疑。保羅不是特別喜歡向難度挑戰,只是認定從主而來的使命,所以情願選上眼前艱難的福音之路,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