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8.7

icon_para.jpg

第六週:徒十三1-二十38|新群體的擴展——地域挑戰的突破(2022年8月7-13日)

到底初期教會如何履行主耶穌最終囑咐、使福音在地域上得到擴展?《使徒行傳》花了許多篇幅,去記載當中的原委。之前提到,主透過異象,促使作為使徒之首的彼得,放下民族間的藩籬,領外邦人歸主,並得到教會的接納。然而,當時教會主要仍以猶太信徒所組成,使徒仍以耶路撒冷教會作為主要的根據地。結果,福音推展至外邦的任務,便落入位於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身上。他們同樣藉聖靈的軀使,差派巴拿巴和掃羅(亦即後來的使徒保羅),繼續主耶穌的吩咐,將福音傳到地極(徒十三1-3)。


這傳道旅程大致可分成三次,他們首次先從敘利亞的安提阿出發,途經塞浦路斯島,以及亞細亞(今土耳其)中南部(十三3-十四28);這次行程,不但使部份僑居海外的猶太的信主,更使外邦人接受福音,成為天國群體的一員。然而,這次旅程也帶來耶路撒冷教會的回響,最終,教會召開了史無前例的領袖會議(十五1-35),並達成共識,不但接納外邦信徒,更容許他們無需跟隨猶太人的傳統禮儀。在這基礎上,教會得以在耶路撒冷及敘利亞以外的地區被建立(十五41)。第二次旅程,由使徒保羅主導,這次他們再度得到異象(十六9),他們從亞細亞轉到希臘,包括馬其頓和亞該亞地區(十六10-十八22)。第三次旅程,保羅再次走訪亞細亞、馬其頓以及亞該亞三地,以鞏固各地信徒的信心(十八23-38)。最終,福音工作遍及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教會在各地被建立。

icon_history.jpg
  • 第一世紀的馬其頓是一個怎樣的地區?

在168BC之前,馬其頓本來是一個強大的王國,但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中落敗後,整個馬其頓被羅馬所吞併。到了27BC,凱撒奧古斯都將馬其頓地區劃分為馬其頓與亞該亞兩個行省,其中馬其頓行省以帖撒羅尼迦為首府。帖撒羅尼迦除了是重要的港口之外,因著在49-31BC羅馬內戰期間對皇帝的忠誠,帖撒羅尼迦更被授與自由城市(Free City)的地位,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從一個獨立強大的王國,轉變成一個羅馬行省的經歷,對馬其頓人的信仰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同時,帖撒羅尼迦的繁榮吸引了大量學者、教師、哲學家等遷入,令到馬其頓人的知識和見識迅速增長,引發新一代的馬其頓人,對古老的希臘多神宗教產生質疑。而羅馬人和猶太人的移民,亦帶同自身的宗教信仰一同進入馬其頓,開闊了馬其頓人在信仰層面的視野,令到馬其頓人—特別是較年輕的族群,在信仰革新方面蠢蠢欲動,為不久之後的福音傳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icon_word.jpg
  • 當保羅展開第二次傳道旅程,福音工作出現突破性的發展,讓我們從「馬其頓的異象(十六6-40)」認識當中的原委。

  1. 當保羅、巴拿巴經過第一次的傳道旅程後,他們原本計劃再次出發到原先的地方,教導當地的信徒,並鞏固他們的信心。可是,事情卻不怎麼順利。他們首先面對團隊的分歧,過去長期合作的伙伴巴拿巴,與保羅分道揚鑣,保羅要重組新的團隊,繼續傳道的旅程。其次,在毫無準備底下,主耶穌帶領他們走一條全新的路線。從他們熟悉的小亞細亞(今土耳其),進入馬其頓和亞該亞(今希臘一帶),對團隊來說,這是個非常陌生的環境,當地連猶太會堂也沒有,過去的經驗和方式,在這裡完全無辦法發揮出來,福音工作無從入手。不過,保羅和團隊卻做了決定,當他們到達第一個城市腓立比,便到猶太人「禱告的地方(十六13)」,即使那裡的人為數不多,但他們仍把握讓人聽信福音的機會。
     

  2. 結果,這次福音工作帶來呂底亞一家信主(十六14-15)。不過,他們卻很快遇上另一個危機;當他們打算繼續以相同的方式傳福音,卻因保羅從當地女奴身上軀走問卜的惡靈,以致帶來她主人以及群眾的反響。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主人是因為利益而抓住保羅和西拉,但真正指控他們的罪名卻是:「這些騷擾我們城的,他們是猶太人,竟傳佈我們羅馬人所不可接受、不可遵守的規矩(十六20-21)。」比起這神蹟,他們有更大的擔憂:保羅的信仰和傳道工作,會破壞他們原本的生活,為他們的社區帶來威脅。當地政府甚至拘捕保羅和西拉,將他們還押在監裡(十六22-24)。
     

  3. 不過,福音工作卻在這時候得到真正的突破。保羅和西拉在監獄,如常在安息日禱告敬拜。神奇的事就在此發生,監牢所有的門和鎖鏈都鬆開。不過,作者沒有進一步說明監牢的狀況,反而將焦點放獄警身上。原來,當時監牢為了方便看守,獄警一家都會在監牢附近住宿,而在羅馬法律底下,看守監獄的人有其權責。如果有重犯逃走,看守者都要以性命承擔後果,這不但影響自己,也危及共同看守的家人。所以,當監獄門閘盡開,獄警發現自己有可能失職,為免危害家人,他便以死來負上全責,以「拯救」家人的安全。然而,他竟發現囚犯奇蹟地沒有逃走,於是,他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住他性命的保羅和西拉面前問:您究竟要我怎樣做,才可以不用死、我的性命才得到拯救?而保羅理解他的心思,便向他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十六31)。」然後,保羅便順理成章,將福音傳給從未聽過上帝的外邦人,並且臨到他全家(十六32-36)。
     

icon_walk.jpg
  1. 保羅在第二次宣教的行程中,前往馬其頓和亞該亞地區是在他的意料之外的,因他出發的原本目的只是「回到從前宣揚主道的各城,看看弟兄們的情況如何」(十五36)。他臨時更改行程,是由於他在「每西亞的邊界」得到神的異象的啟示 - 馬其頓的呼聲,於是便前往馬其頓開展福音工作(十六6-10)。反思:要臨時更改行程確實不容易,但保羅卻願意為主的帶領留下空間。試想想,當生活或人生計劃被打斷或改動,我們會有什麼反應?保羅的回應對你有什麼啟迪?
     

  2. 保羅在腓立比傳福音,讓呂底亞一家信主(十六14-15),但同時也因福音與邪靈不能相容,間接影響到當地人的利益,以致讓保羅和西拉被當地人「下在監裏」(十六23)。讓我們知道原來「福音」不只是個人的宗教選擇,而是會介入和影響我們的實際生活,甚至與社會本身的價值理念未必相容的。反思:試想想基督信仰有什麼跟我們身處的社會文化有不相合的地方?你會選擇如何堅持活出信仰?
     

  3. 正如之前教會在耶路撒冷遇到的逼迫,竟然被神轉化成為讓福音廣傳至外邦的契機,今次保羅在腓立比遭遇下監和綑鎖,也被神轉化成另一次的福音機會 - 在監門被神蹟地打開後,保羅沒有逃跑,反而利用這次機會向獄警和他一家傳福音。反思:面對逆境時,我們通常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我們會否想到這有可能是讓福音被彰顯的機會?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機會?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