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7.31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
七、八月精選《使徒行傳》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徒一1-二47|新群體的建立——天國見證的延續(2022年7月3-9日)
第二週:徒三1-六7|新群體的建立——傳道見證的延續(2022年7月10-16日)
第三週:徒六8-七60|新群體的建立——十架見證的延續(2022年7月17-23日)
第四週:徒八1-九31|新群體的擴展——迫害挑戰的突破(2022年7月24-30日)
第五週:徒九32-十二24|新群體的擴展——文化挑戰的突破(2022年7月31-8月6日)
第六週:徒十二25-二十38|新群體的擴展——地域挑戰的突破(2022年8月7-13日)
第七週:徒廿一1-廿三10|新群體的見證——選上受枷鎖的路(2022年8月14-20日)
第八週:徒廿三11-廿六32|新群體的見證——選上被審判的路(2022年8月21-27日)
第九週:徒廿七1-廿八31|新群體的見證——選上到地極的路(2022年8月28-9月3日)

第五週:徒九32-十二24|新群體的擴展——文化挑戰的突破(2022年7月31-8月6日)
到底,隨著掃羅悔改,教會是否便從迫害中逆轉過來?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教會仍受猶太領袖們的威脅,連掃羅也成為他們攻擊的目標。然而,初代教會卻在誇文化的福音工作得到突破,作者透過使徒彼得的三個經歷,記述教會如何靠聖靈誇越文化的障礙,逐步將福音帶到外邦。
由協助外邦信徒到向外邦人傳福音:根據之前的記述,耶路撒冷教會因遭到迫害,而四散的門徒沒有因此而停止福音工作,更將福音傳到撒馬利亞。為確保當地信主的人得到正確的教導,教會便差派使徒們包括彼得,四出協助信主的外邦明白上帝的道,讓他們領受聖靈(八14-17)。然而,彼得在旅途中,主卻藉他施行神蹟,讓外邦人認識主的大能(九32-43)。不但如此,主更親自差派彼得,赴凱撒利亞,帶領外邦人哥利流一家歸主(十1-48)。
教會的中心由耶路撒冷延伸到安提阿:彼得帶領外邦人歸主,卻觸及了當時猶太傳統的禁忌——與外邦人同桌共餐。由於猶太律法對飲食的要求,早在耶穌時代,敬虔的猶太人對筵席的對象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可是,這傳統卻帶來福音工作的極大阻礙;最終,聖靈在外邦人的工作突破了信徒的視野(十一1-18),甚至差派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巴拿巴,帶同掃羅協助敘利亞安提阿城的信徒,教導他們並建立教會;而這外邦城市,信耶穌的人亦逐漸從猶太信仰中被分別出來,人們開始稱呼門徒為「基督徒」(十一26)。
希律亞基帕的殺害與教會最終的得勝:當教會在猶太人中分別出來、並且延伸到外邦時,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被當時管治全猶太地區的希律亞基帕一世(A.D. 41-44)所殺,使徒彼得亦隨之而被補(十二1-5)。對初代教會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似乎福音越是對外擴展,所面對的迫害就越大。就在彼得殉道在即,神蹟再度發生;彼得在天使的引導下,安然逃離監牢。相反,致使徒於死地的希律,作者最終以他死於非命、耶路撒冷及安提阿教會繼續連作作結(十二20-25)。

-
意大利營的百夫長是一個怎樣的身分?
由於在公元第一世紀,猶大行省動亂頻生,羅馬政府不得不派駐軍隊防備。然而,基於文化與信仰的差異,由外邦人組成的駐軍,很容易與猶太人發生衝突。為了避免矛盾加劇,且要為駐軍長官提供較佳的居住環境,距離耶路撒冷僅有約一百公里的該撒利亞,就成為了最佳的駐軍地點。
根據學者的研究推算,當時被派駐該撒利亞的,大約有一個騎兵隊及五個步兵隊(步兵隊即經文中的「營」,約500人),主要由鄰近地區徵召的叙利亞人組成,亦有少數從羅馬本土而來的志願者,哥尼流很可能屬於此類,由他們所組成的步兵隊就被稱為「意大利營」。在羅馬的軍隊編制中,一個百人隊實際由60-80人組成,由一名百夫長指揮。
-
哥尼流被稱為「敬畏上帝」是甚麼意思?
自從亞歷山大大帝佔領猶大地區開始,希臘文化與猶太文化產生了頻繁的文流,同時希臘宗教與猶太教也互相影響,在希臘化的外邦人(包括羅馬人)當中,不乏受到猶太信仰吸引,而願意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誡命律例的人,例如他們會守安息日、參與會堂聚會、接受一神論等等,但並不是完全歸信猶太教。這一類人統稱為「敬畏上帝的人」(φοβούμενοι τὸν Θεόν)或「敬神者」(θεοσεβεῖς)。

-
關於教會在文化上的突破,我們可以從「哥利流的歸信(十1-48)」這記述中理解:
-
凱撒利亞城為大希律王所建,目的是向當時羅馬皇帝屋大維表忠。雖然城在猶太行省境內,卻以羅馬城的風格建造。從作者對哥尼流的描述,他是具備羅馬藉的外邦人,然而,他在猶太境內信奉上帝,並以行動說明他的敬虔(十1-2);但基於身份的緣故,他始終無法聽聞福音。結果,主親自突破這障礙,以異象(ὅραμα, horama)先後向哥利流及彼得顯現(十3, 17);這間接表明,主是全也的上帝,主的異象不單向使徒、也向外邦人揭示。
-
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記述彼得的異象(十9-16),當中說明使徒彼得的掙扎。以色列從古時起,便遵照摩西的律法,生活起居都要從外邦各族中分別出來。當猶太人被擄回歸猶太地區後,基於要強化自身族的身份,這種「分別為聖」的生活態度,漸漸使整個民族變得更內聚,排外的心態成為當時猶太人生活主流,彼得同樣在這分為下生活,所以,這便成為他傳福音的阻礙(十14)。然而,彼得順服聖靈的引導,最終帶來奇妙的突破(十19-23)。
-
當使徒彼得進入哥利流家時,原來哥利流不但等候多時,更帶同家人朋友一同恭候彼得的到來,以表明外邦人對福音的渴求(十24)。這裡值得留意的地方是,作者雖然花很長篇幅敘述使徒彼得的講道(十28-43),但真正讓外邦人信主的聖靈的工作。當彼得還沒說完,聖靈臨到外邦人的身上,說明他們在上主的救恩下,無論是得著異象、對福音的渴求,甚至領受聖靈,均和猶太信徒沒有分別;從此,在使徒彼得的見證下,教會的疆界得到重大的突破(十44-48)。

-
「哥利流的歸信(十1-48)」的段落牽涉兩個異象,分別是主給羅馬百夫長哥利流的異象和主給彼得的異象。異象的內容十分神奇(特別是彼得的那個異象),而且兩個異象彼此吻合,讓我們對「異象」自然產生一種神奇的感覺。然而,「異象」的希臘文「ὅραμα」(horama)其實是由動詞「我看見」(ὅραω, horao)演變而來,意思是「所看見的景象」,重點不是神奇與否,而是:上主讓我們在生活中看見什麼,並我們願意如何回應。反思:嘗試整理你過往的經歷,並現實生活中的境遇,上主讓你有什麼「看見」?你願意如何回應上主給你的這些「看見」?
-
如「內文淺釋」中所言,「當猶太人被擄回歸猶太地區後,⋯⋯便有了『分別為聖』的生活態度」,這本是好的,但卻漸漸被扭曲成內聚和排外的心態,甚至自視是比外邦人高一等的選民,失去了作鹽作光的功能。神卻引導彼得明白「神是不偏待人的」(十34),讓他突破以往的安舒區,接觸哥利流(外邦人)。反思:在你的生活或生命中,有沒有什麼需要突破安舒區?對你來說,突破安舒區意味著什麼?你願意如何被神調整,從而更多地見證主?
-
當彼得願意順服聖靈的帶領,突破固有的想法前去哥利流的家時,他便終於明白了神的心意是要福音遍及包括外邦人的所有人。其實,神可以不用透過彼得而直接在異象中讓哥利流認識祂,但祂卻定意要讓彼得(也讓教會)參與在傳福音的事上,一而再地擴闊彼得的屬靈眼界,讓他更明白主的心意和心腸。反思:對你來說,「傳福音」是什麼?是否單單是主給我們的任務?從彼得與哥利流的相遇中,會否讓你對「傳福音」有著一些新啟發?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