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7.17

icon_para.jpg

第三週:徒六8-七60|新群體的建立——十架見證的延續(2022年7月17-23日)

在《使徒行傳》首五章,作者逐漸說明從使徒到教會,如何承接基督所頒佈的使命,延續上帝救恩的工作。他們不但效法基督,延續宣講天國的工作;他們也繼承了基督的傳道生涯,在到處施行神蹟奇事的同時,也同樣遭到當時猶太宗教領袖的迫害。不但如此,教會當中更有信徒,因傳福音的原故,跟隨基督走上十架路,為見證主的道而犧牲(六8-七60)。

icon_history.jpg
  • 「議會」是怎樣的組織?

議會(Sanhedrin, סַנְהֶדְרִין, συνέδριον,「坐在一起」之意)是第一世紀猶太人的最高法院和立法機關,由七十一名成員所組成,議會的首長稱為「納西」(Nasi)。在第二聖殿時期,除了節期和安息日之外,議會每天都在聖殿的「琢石廳」內召開。

在猶太拉比傳統中,認為議會的起源可以上溯至摩西時代,由摩西與七十位長老所組成的領導團隊(民十一16)。而約沙法王的時代,亦有由利未人、祭司和族長組成,類似議會形式的法庭機構存在(代下十九8)。由哈斯摩尼王朝時期開始,法利賽人開始進入議會,到了第一世紀,議會成員除了祭司之外,還有文士、法利賽人的律法教師、以及被稱為長老的貴族。根據猶太經典的記載,迦瑪列在30-50AD擔任議會的「納西」一職。

icon_word.jpg
  • 「司提反的殉道(六8-七60)」,正正成為效法基督、為主道而犧牲的典範。

  1. 司提反是誰?他是初期教會一位傑出的領袖,當時說希伯來話和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發生矛盾,以致使徒們從教會內部、選出七位「有好名聲、滿有聖靈和智慧(六3)」的人成為執事,來處理眾人的訴求。司提反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他作為信徒領袖,司提反同樣受到來自耶路撒冷、甚至北非猶太會堂的拉比挑戰。然而,經文形容他是個「滿有恩惠和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六8)」的人,他雖然不是使徒,卻視宣講福音為信徒的使命,主也透過他彰顯奇事,而他亦與主耶穌一樣,因福音的緣故,被捉拿和接受不公的審判(六8-15)。
     

  2. 跟主的遭遇相似,猶太人將司提反帶到公會受審(六12)。當時的大祭司名叫該亞法,亦即審判耶穌的那一位(約十八24),要求他就眾人提出的指控進行辯解。於是,司提反便發表他人生最後一次的演說(七1-53)。然而,整篇宣講的內容,司提反並沒有率先爭取為自己的言論辯護,正如基督一樣,反而爭取傳福音的機會,當對方控他「褻瀆摩西和上帝的話」時,他便透過摩西和上帝的話,指出猶太人自先祖以來的不忠和不信。當眾會堂的人控告他散佈謠言:說耶穌要「毀壞聖城和聖殿時」,他就順利成章,指出聖殿並非上帝惟一居所,整個世界都是上帝的(七46-50);間接向猶太人說明:我們需要的不是聖殿,而是在聖殿所敬奉的上帝。那個被他們出賣和殺死的耶穌(七52),就是我們要敬拜的對象。
     

  3. 結果,司提反的自辯不但未能說服公會的人,更激起眾人的忿怒(七54)。然而,就在眾人怒腦之際,司提反見到從上帝而來的異象,他「⋯⋯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就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七55-56)」若重溫司提反的演辭,他一開始時便說:「從前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在美索不達米亞⋯⋯榮耀的上帝向他顯現(七2)」。如今,那位向亞伯拉罕顯現的上帝,祂的榮耀也向司提反顯現,藉此肯定司提反所相信的;這位曾被出賣、被殺的基督,已經按照他所說的,復活、升天,如今經已在全能上帝的右邊了(路廿二69)。而當眾人向他扔石頭之際,他與基督說相同的話,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七60,參路廿三34)」司提反不但效法基督的工作,更效法他的犧牲自己的牲命。

icon_walk.jpg
  1. 從經文對司提反和其他負責「管理飯食」者的描述(六1-7),我們可以發現教會群體需要肢體們擔當不同角色一同經營。但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使徒和負責「管理飯食」者不是兩個沒有交集的角色,「管理飯食」者同樣要傳主的道(六8)。因此,使徒按立「管理飯食」者的目的似乎不是旨在功能上為教會中的不同角色作出切割和定型,而是出於當時的實際需要而擴大帶領團隊,目的仍是要讓「神的道興旺起來」(六7)。反思:教會群體固然需要不同的角色分工,彼此配搭,但當主讓我們看見群體的需要時,我們是否願意被主使用,突破固有的視域與想像,同心建立群體並興旺主道呢?
     

  2. 司提反被人以「假見證」控訴 — 「我們聽見他說褻瀆摩西和上帝的話⋯⋯這個人不斷地說話,侮辱神聖的地方和律法」(六11-14)。但在整個回應的過程中,他沒有爭取為自己的言論辯護,只一心糾正「聖地」的概念。他強調重要的不是地域(神可以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西奈曠野、耶路撒冷等地向人顯現,因為祂是全地之主),而是神自己和「那義者」耶穌基督(七52)。反思:在疫情中,教會群體未能實體聚集,各人像是散落在各自的工作點或居住地方。然而,讓我們宣認 — 上主是全地之主!祂在任何地方與時間也與我們同在。試分享在這段時間中,各人需要面對的困難,並在禱告中彼此守望。
     

  3. 面對反對者的控訴和逼迫,司提反只管繼續傳道,辯明福音。最後,他以身殉道。在經文的叙事中,路加似乎刻意把司提反殉道時的情境與耶穌的受難作出了一些平行,例如「主耶穌啊!求你接納我的靈魂(七59)」與《路》廿三46平行、「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七60)」與《路》廿三34平行,從而帶出跟隨耶穌的人所面對的困難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在苦難中與主連成一體。反思:跟隨耶穌不是只有得著祝福的部份,也有需要背十架和負代價的部份,但我們所背負的十架不是獨自摃起的,而是與主相連。試分享在您的生命中,有什麼十架是需要背負和面對的?當中有沒有什麼屬靈的意義?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