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6.26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
五、六月精選《路加福音》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路一1-四44|新時代的救主-榮譽、羞辱的逆轉(2022年5月1-7日)
第二週:路五1-六49|新時代的救主-丟棄、揀選的逆轉(2022年5月8-14日)
第三週:路七1-九50|新時代的救主-施恩、蒙恩的逆轉(2022年5月15-21日)
第四週:路九51-十42|新時代的門徒-接受拯救的抉擇(2022年5月22-28日)
第五週:路十一1-十二59|新時代的門徒-屬天價值的抉擇(2022年5月29-6月4日)
第六週:路十三1-十九27|新時代的門徒-回歸主愛的抉擇(2022年6月5-11日)
第七週:路十九28-廿一38|新時代的見證——預告舊時代的終結(2022年6月12-18日)
第八週:路廿二1-廿三56|新時代的見證——預告上帝國的來臨(2022年6月19-25日)
第九週:路廿四1-廿四53|新時代的見證——預告新群體的延續(2022年6月26-7月2日)

第九週:路廿四1-廿四53|新時代的見證——預告新群體的延續(2022年6月26-7月2日)
《路加福音》到了最後一章,分別述敘主耶穌復活、復活後向門徒顯現,以及門徒的反應。值得留意的是,相對於記載基督復活後門徒的處境,作者沒有花太多篇幅,來敘述主復活的情形;相反,經文著眼於門徒對主復活的理解,以及後來的行動。
-
耶穌復活的記述成為最後一章的開始,然而,經文大部份的篇幅,都落在前來瞻仰耶穌遺體的一眾婦女身上;經文特別強調,當天使向他們解釋並重述主耶穌說自己復活的預言,他們便「想起」耶穌的話,並且回去告訴使徒,以行動見證基督的復活(廿四1-12)。
-
除了婦女,在復活當天,在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因不明白耶穌復活的事,以致意興闌珊的離開耶路撒冷。然而,主卻親自與他們同行,並藉《聖經》說明自己的復活。最終不但讓門徒認出基督,重燃心中對救恩的盼望;更坐言起行,再次回到耶路撒冷,向留下來的門徒見證基督已復活(廿四13-35)。
-
最後,經過主耶穌多次的顯現,不但證明基督的復活已成事實(廿四36-44),新時代的門已經開啟;更給予門徒重要的使命:「⋯⋯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並且人們要奉他的名傳悔改、使罪得赦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廿四45-47)』」。全書以門徒回到耶路撒冷、在聖殿稱頌上帝為結束,說明天國的新群體正延續基督的工作,無間斷地發展和成長(廿四53)。

-
以馬忤斯事件的記載有何特別之處?
根據經文第廿四章的記載(路廿四13),以馬忤斯是距離耶路撒冷約11公里的一個村子,「以馬忤斯」的名字可能是「溫泉」的意思,其實際位置已不可考。若根據學者的研究對比,路廿四13-53的敘事有幾個特點,與古希臘羅馬傳說中,對復活事件的記載十分相似:
-
主角是被不公正地殺害的義人
-
主角的遺體神秘地消失或失蹤
-
主角以一個改變後的形象出現,通常都是在道路上,向一或多個見證人顯現
-
改變形象的主角作出教導和演說
-
最後以升天作結,通常是被風接走或升到雲裡
似乎路加福音的作者刻意將耶穌復活的事件,與當時大眾所熟知的傳統故事相連結,來強調耶穌復活的可靠和真實性。

-
關於門徒見證天國群體的延續,讓我們以兩位門徒在「以馬忤斯之相遇(路廿四13-35)」作為例子:
-
這段敘事由「步行」開始,門徒彼此談論有關耶穌的事。然而,若這段談論只限於他們倆,那麼,即使他們如何忠實地跟隨耶穌,他們的討論最終亦止於耶穌的死上。有趣的是,耶穌主動參與在他們中間,與他們「同行」;耶穌解開了他們的疑團,闡明基督的死乃上帝的旨意。主反問門徒:「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然後進入他的榮耀嗎?(26)」,當中「必須 (δεῖ, dei) 」一詞,整個段落共出現兩次(廿四7, 26),耶穌往後再強調一次(廿四44),三處均講述基督如何按上帝應許成就救恩。雖然在救贖過程中,基督經歷了苦難,但卻帶來終極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以致經上指著基督的話都應驗(26-27)。
-
耶穌對兩位門徒基督受苦和復活的意義,是建基於《聖經》之上。然而,這並不表示他們平常對猶太經典疏於研究,不渴慕上帝的話。這裡帶出一個重要的信息,表明耶穌基督的參與正是人了解《聖經》的關鍵。「摩西和眾先知」是指耶穌時代整本《聖經》的內容,事實上,兩個門徒就像許多猶太人一樣,他們並非不熟悉猶太經典,只是無法將上帝的應許和耶穌的工作連結起來。對於當時這兩個門徒和許多人而言,耶穌的死是一切的終結。但是,因著基督「開啟」了聖經,以致他們明白這是成就上帝自先祖而來的要實踐的旨意。惟有那位行動的上帝主動啟發信徒,他們才能明白箇中的內容,最終「看見」耶穌。
-
最後兩位門徒作出的抉擇,他們繼續改變計劃,再度啟程耶路撒冷,見證基督的復活(廿四32)。他們沒想到,當兩位門徒回到使徒那裡,準備述說他們的遭遇,原來主早向西門顯現。然而,這裡最令人深刻的,不單是十一使徒的忠誠,堅持留在耶路撒冷。而是當兩位門徒回來時,眼前出現一幅漂亮的圖畫:熟悉的門徒聚在一起,縱然是充滿恐懼,他們仍甘願與使徒並肩同行。不但如此,整個群體最終發現,上帝原來不斷在他們中間作工,透過彼此引證,對主的信心就更加堅固。

-
在整個廿四章(路加福音的最後一章)中,經文共三次提到復活後的耶穌分別向婦女們(廿四7)、向在往以馬忤斯路上的兩位門徒(廿四26)和向十一位使徒(廿四46)顯現,重新提醒他們:基督「必須」先受苦難,然後進入祂的榮耀。這些描述似乎反面地說明眾門徒當時因耶穌的死而變得絕望。然而,耶穌卻強調祂必須「先死而後活」,這也在告訴我們:在看似絕望之處,仍有盼望!反思:在生活和生命中,我們都無可避免地要經歷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們會如何詮釋這些困難呢?耶穌的「先死而後活」又對您有沒有什麼啟迪呢?
-
在往以馬忤斯路上的兩位門徒,因著耶穌的出現和講解,把一貫以來學習並熟悉的《聖經》正確地與上帝在基督裡要實踐的旨意相連起來。當中強調了上帝主動啟發信徒的重要性,以致我們知道研讀上帝話語的終極目的(ultimate goal)不是單單在理性上知道更多,而是我們願意被上帝的話語塑造,從心底明白和願意實踐上帝的話語。反思:在實踐每天的讀經計劃時,試試在每次開始讀經前,都先安靜在主前,禱告把自己交托上主,並從上帝的話語中尋找亮光。
-
在這段落的後續,我們可以看見耶穌不是單單向往以馬忤斯路上的兩位門徒顯現,同時也向其他在耶路撒冷的門從顯現。路加似乎刻意地以相似的句子把兩者相連(廿四26、44),讓我們看見人要經驗信仰,重點似乎不在於個別門徒的經歷有多神奇,而是在乎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廿四36),祂親自創建、啟迪並維繫屬祂的天國新群體。反思:您有時會不會在埋怨「為什麼我好像經歷不到上帝的呢?」,試放眼在整個上帝的群體,看看上主如何在群體中作工。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