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6.5

icon_para.jpg

第六週:路十三1-十九27|新時代的門徒-回歸主愛的抉擇(2022年6月5-11日)

當來到《路加福音》第十二章的尾聲,耶穌以群眾有辨識天氣的能力,去說明他們該意識到上帝審判和救贖的日子臨近。故此,十三章起,耶穌進一步向群眾呼籲,勸勉他們趕緊作出生命的抉擇,及早相信、接受耶穌的拯救(十三1-9)。當中包括用各種比喻,說明上帝國隨時要降臨,人們必須積極準備,努力進天國(十三10-30)。

接著兩章的篇幅,耶穌將教導的對象,從群眾轉向法利賽人(十三31-十六31)。主強調當新時代展開,世上每一個人都需要為進入天國作出抉擇(十三22-30);故此,作為猶太人,包括虔誠的法利賽人,不要以為可以靠自己的血統、身份、以及盲目固守律法,就能夠一勞永逸。若仍意識不到時代的轉變、及時把握悔改的機會,天國子民的身份,也將被取而代之(十四1-24)。然而,主耶穌希望他們可以體會,天父願意人人回歸主愛的心腸(十五1-32)。

最後,耶穌提醒門徒,天國將要降臨,他們必須保持警醒,不但成為上帝稱職的僕人、處處留下榜樣,也懂得寬恕,忠心完成傳天國福音的任務。另外,保持對主的信心,把握審判還未來到的機會,努力為跟隨主作出犧牲,並且學習如何禱告,靠主勇敢作出抉擇。最終,經文以兩個人不同的抉擇,為跟隨主作出示範。首先是一位猶太人的領袖,他渴慕跟隨主卻不願放下他的財富和地位(十八18-23);然後是稅吏撒該,雖然在猶太人眼中惡貫滿盈,但卻願意為了回歸主愛,放棄所擁有的,一心跟隨主。

icon_history.jpg
  •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所說的「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以及「從前西羅亞樓倒塌,壓死了十八個人」分別是怎樣的事件(路十三1-5)?


本丟.彼拉多是羅馬派駐猶大行省的第五任總督。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彼拉多相當不尊重猶太人的信仰,曾經將羅馬皇帝的半身像設立在耶路撒冷、又動用聖殿庫房的財物來修建耶路撒冷的引水道。這些舉動引起了猶太人極大的不滿,多次向彼拉多發起請願,而彼拉多則以武力作出鎮壓,導致多次流血衝突的發生。路十三1所說的,相信是指曾有加利利人前往耶路撒冷過節,被捲入到彼拉多與民眾的衝突之中,引致傷亡慘重的事件。這些加利利人在敬虔獻祭的過程中無辜遇害,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

關於西羅亞樓的倒塌事件,除路加福音的記載之外,已無其他資料可供考究。從西羅亞樓的名字推測,很可能與位於耶路撒冷東南的西羅亞池有關,相信是東南角城牆連接處的一座塔樓,或是由基訓泉引水入西羅亞池的輸送系統中,支撐高架渠結構的一個部份。在耶穌的時代,西羅亞池是往耶路撒冷朝聖者的主要集結地點,死於西羅亞樓倒塌事件中的,很可能亦是前往聖殿敬拜的群體。

icon_word.jpg
  • 關於回歸主愛的抉擇,讓我們以耶穌「失羊、失錢、失子」的比喻(路十五1-32)作為例子:

  1. 當法利賽人和文士質詢耶穌為何容讓罪人走近時,耶穌用了三個比喻,去表明上帝的心意,正是祂慈父的心懷。上帝並非從效益、能力和向血統看人,這些都是現今社會人們的普遍看法,但祂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們之所以寶貴的,是基於上帝看我們為寶貴,這價值不因我們的墮落而改變,祂從始至終都愛我們。
     

  2. 那麼,上帝如何愛我們?比喻多次提到主角的行動:牧者去找那失去的羊、婦人細細地找那一塊錢、父親跑去擁抱着小兒子、出來勸大兒子。耶穌要表明天父是那位「行動」的上帝,祂一直在尋找迷失的人,包括罪人和被遺棄的人,那位每位祂找著的人慶賀!所以,當耶穌要結束這些比喻時,祂以父親向大兒子的說話作結,以回應猶太宗教領袖的質詢:「……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慶祝(十五31)。」同樣,上帝為罪人悔改而慶賀,作為聖民豈應了解祂的心意嗎?
     

  3. 我們常說:福音是無價的。然而,經文卻要告訴我們,回應上帝的救恩,是需要付上代價的。這不是說救恩是人為的,需要賺過來;相反,接受耶穌救恩的人,必須以悔改的心(相信也帶來行動)回應上帝的愛,不但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助,更願意重投上帝的懷抱,靠祂面對每一日,這相信是每位跟隨上帝的人必須的行動。

icon_walk.jpg
  1. 「失羊、失錢、失子」一連三個比喻的其中一個共通點,是要帶出父神如何看待「人的價值」。明顯地,這也是一個逆轉!祂不按地位和效益看待人的價值,而是看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反思:在理性上,我們都知道上帝賜予的救恩是無條件的(unconditional)。然而,在心靈和行動上,我們會否仍然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不值得被主所愛?或者覺得自己需要做得更好才能獲取更多的愛?甚至想躲避上帝的挽回?
     

  2. 在「浪子比喻」中,父親一直以行動去表明為父的心腸,這是大兒子未能明白的,因為他一直以「多勞多得」的邏輯理解父親的心意。同樣地,我們的天父也是「行動的上帝」(參「內文淺釋」),所以我們也理應以行動去服侍祂和祂所愛的生命。反思:你認為單純出於責任的行動(大兒子一直在家的服事)跟出於為父心腸的行動,兩者有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的服事生活又可以如何與天父的心腸相連合?
     

  3. 「浪子比喻」的結束很有趣,只交代到父親語重心長的教導(十五31)便完結,而沒有繼續交代大兒子的後續回應。究竟大兒子最後能否明白父親的心腸?究竟他會否願意放下自己的執著,並重投天父的懷抱?這個問題似乎既是在問大兒子,也是在問聆聽比喻的法利賽人,同時也是在問我們每一個聆聽這個故事的人。反思:此刻我們的心境,更像小兒子、大兒子,還是那父親?未來我們願意立志向為父的心腸更靠近嗎?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