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5.29
前言|回主頁|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
五、六月精選《路加福音》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路一1-四44|新時代的救主-榮譽、羞辱的逆轉(2022年5月1-7日)
第二週:路五1-六49|新時代的救主-丟棄、揀選的逆轉(2022年5月8-14日)
第三週:路七1-九50|新時代的救主-施恩、蒙恩的逆轉(2022年5月15-21日)
第四週:路九51-十42|新時代的門徒-接受拯救的抉擇(2022年5月22-28日)
第五週:路十一1-十二59|新時代的門徒-屬天價值的抉擇(2022年5月29-6月4日)
第六週:路十三1-十九27|新時代的門徒-回歸主愛的抉擇(2022年6月5-11日)
第七週:路十九28-廿一38|新時代的見證——預告舊時代的終結(2022年6月12-18日)
第八週:路廿二1-廿三56|新時代的見證——預告上帝國的來臨(2022年6月19-25日)
第九週:路廿四1-廿四53|新時代的見證——預告新群體的延續(2022年6月26-7月2日)

第五週:路十一1-十二59|新時代的門徒-屬天價值的抉擇(2022年5月29-6月4日)
承接耶穌告訴馬大、馬利亞已選了那「最好的一份(十42)」。到底,最好的一份包括些甚麼?門徒應如何為此刻的生活作出抉擇?接下來的經文,主耶穌向門徒作進一步的講解。
-
首先,作者以耶穌禱告的教導開始,說明人與天國的關係。主教導門徒上帝不但是萬物的主宰,祂也是我們的「父」。因著這個關係,門徒可以坦誠向天父祈求,將心裡的需告訴上主(十一1-13)。然而,耶穌和天國的關係,卻受到當時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的質疑(十一14-16),甚至當中有人認為主靠鬼王趕鬼。他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基於認識自己才是天國的使者,他們對自己架設的道德框架深信不疑;倘若任何人與他們不乎,或不願意與他們同夥,就必定是上帝的敵人。對於這個指控,耶穌不但表示隨著祂的到來,天國已臨到地上(十一20)。更進一步指出,惟有那些留心天國之道,願意悔改並盡力遵守主道的人,才與天國有份,因他們都選上「最好的一份(十一27-32)」。
-
接著,耶穌譴責當時的法利賽人和律法師虛偽(十一33-54),他們努力架設相當高的道德規範,然後指責別人的不是,自己卻沒有切實執行(十一46);他們之所以滿口律法,背後的動機是出於對權利的貪婪,靠貶低別人來枱舉自己地位和名譽(十一37-41),結果,法利賽人與律法師反而成為敵擋天國的人,他們的生活與上帝的心思相違背。主耶穌提醒門徒,倘若跟隨上帝的人,沒有將天國的事放在首位,拒絕聆聽、悔改並遵行主的話,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選上「最好的一份」。
-
那麼,怎樣才能過「有份於天國」的生活呢?主耶穌重申上帝必然看顧屬祂的子女(十二1-7),而門徒必須帶著「末世的思維」,以追求主的國來過今天的人生(十二31)。包括要在生活上認耶穌為主,不要怕別人的威嚇;要將累積財富在天上,不忘救濟和施予(十二13-34);要為天國保持警醒,以上帝管家的態度,管理好祂所建立的教會、按時分糧(十二35-48)。最後,耶穌提醒門徒末世來臨的迫切性,在救恩臨到的同時,上帝的審判隨之而來。人們的紛爭難以避免(十二49-53),倘若人不懂辨別時機、及時悔改,就無法與上帝和好,即使法利賽人如何架設他們的道德規範,在救恩上也毫無幫助,他們將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十二54-59)。

-
為何有人要求耶穌為他們處理分家產的問題?
早在猶太人進入迦南地之前,他們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能擁有的一切產業,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因此當涉及家產的繼承問題,無論是繼承人的資格、還是繼承人之間的份額分配,都不能只按個人喜好來處理。例如當時有瑪拿西支派的西羅非哈,由於他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其家產能否由女兒來繼承,就要經過摩西向上帝求問再作決定(民廿七1-11)。這樣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第一世紀,猶太人在處理遺產的繼承時,特別是涉及未成年繼承者的情況,往往都要有拉比的介入,以確保過程的正當性與公平性。
假如法定繼承者中有人尚未成年,而又無人可為其代理,則遺產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分配,家業將由所有繼承者共同持有和管理,直到最年幼的一位踏入成年,才會開始遺產的分配。耶穌所遇到的很可能屬於這種情況,有人發現兄長在自己成年後,仍然遲遲不執行家產的分配,故希望有拉比能介入其中,以取得屬於自己的份額。

-
關於門徒屬天價值的抉擇,我們以耶穌「無知財主的比喻(十二13-34)」作為例子:
-
由於「家產」包含土地,當中涉及摩西律法的規定,在耶穌時代,倘若猶太人在分產上遇上分歧或爭論,會邀請具律法詮釋權威的拉比(老師)來調解。耶穌到處宣講天國之道,被視為拉比,而群眾中自然有人找他處理家產問題。然而,耶穌不但沒有答應他的請求,更藉此機會教導群眾如何看待「財富」。在此,耶穌並非否定富足的生活;而是在末世的時代,作為跟隨上帝的人,要避免盲目追求那永不滿足的財富,學會努力儲蓄對生命有價值的事(十二13-16)。
-
比喻中的財主,他擁有大量的田地和農作物,對他來說,這些產業已經遠遠超越他生活所需。然而,他並沒有考慮如何分享所獲,他心裡只想到自己的未來。如何獨自享用這些財富?如何使這些財富變得更多?即使他現有的已經足夠有餘。於是,他擴建多個糧倉,比喻中更用了四個動詞來描述他的期望:「要安逸」、「要吃」、「要喝」、「要慶祝」。然而,諷刺的是,這只是他憑空的幻想,最終沒有一件能實現,因為他的生命將要結束,以致他畢生所追求的,最終只是一場空(十二16-20)。
-
主耶穌形容這人是「為自己積聚財富,卻在上帝面前不富足」。那麼,怎樣才能「在主面前富足」?主耶穌首先表明,其實天父已經知道我們一切所需,只要人們知足,就會看見祂的看顧,並且發現祂以各種方式供應我們(十二25-28)。倘若人過份追求物質上的豐富,只會更不滿足,並且帶來更大的空虛。相反,倘若我們看清現實的限制,將人生追求的焦點,轉移到上帝的國裡,深信上帝已經留下永恆的基業給屬祂的人。然後,盡一切所能,在今天的生活上,將上帝的事放在第一位,做主喜悅的事,學習分享、學習施予。最終,上帝按我們所做的回報我們,就好像將財富儲蓄在天上一樣(十二29-34)。

-
在經文中,群眾裡有人起來請耶穌為他和他的家處理分家產的事。在當時的文化背境中,請有名望和信譽的拉比(老師)幫忙處理分產問題,本無不妥(參「回到歷史」)。然而,從耶穌跟他的對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似乎那人的真正問題在於「貪心」(十二15)。貪念很多時都是基於人的不安全感 — 害怕缺乏、害怕失去保障,所以才會想獲取更多。因此,對人生的深層恐懼和不安全感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反思:當下的我們正為著什麼而經營我們的人生?當中表達了我們想得到些什麼?有沒有可以讓上主調整的地方?
-
在「內文淺釋」中,我們知道在16-20節的比喻中,財主用了四個動詞來描述他的期望:「要安逸」、「要吃」、「要喝」、「要慶祝」(十二19)。這表明了他積存財富的原因不是由於當下不足夠,而是要供自己的未來享用。耶穌不是要否定儲蓄的正當性,而是要指出當人只忙於為那觸不及的「明天」籌算,便會很容易成為惶惶不可終日的、「在神面前不富足」的人(十二21),而忽略了當下上主已經讓我們得著了的。反思:你會如何形容今天的生活?試在小組中彼此分享一至兩件感恩的事,從中發現上主早已供應的恩典。
-
耶穌說:「你們只要求祂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十二31)表明了上主並非不顧念我們的生活需要,而是要我們學習逆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 越面對生活上的需要,我們反得越要學習把目光放在上帝的國之上、學習賙濟和施予,以致我們的心不會被現實牽著走 —「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十二34)。反思:對您來說,「先求上帝的國」代表什麼?在教會事奉、回應福音需要、生活排序、金錢運用等事情上,有沒有什麼需要突破的地方?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