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5.22

icon_para.jpg

第四週:路九51-十42|新時代的門徒——接受拯救的抉擇(2022年5月22-28日)

在說明基督能使人生命得到逆轉的同時,《路加福音》也花了不少篇幅、去闡述那些跟隨主的門徒,當他們遇上救主,在生命被改變以先,他們需要就如何回應基督的救恩作出抉擇。整個段落以耶穌決定前往耶路撒冷、準備為救贖付上生命代價作為序幕;而第一部份(九51-十24),耶穌要門徒突破過去民族的藩籬,重新認識基督的拯救。他們要再次思考:誰夠資格領受救恩?誰配得承傳救恩、成為主的門徒?

 

  • 首先,耶穌不但拒絕使徒約翰懲罰撒瑪利亞人的請求,也預先向人說明跟從祂的代價;藉此打破門徒固有的信仰觀念,救恩的領受和承傳,民族血統並非必要的條件,各方各族各民都能夠加入上帝國,成為天國子民和福音使者(九51-62)。
     

  • 接著,作者記載耶穌的一次差遣(十1-24)、一個比喻(十25-37),以及一次造訪(十38-42),進一步說明誰有資格領受和傳承救恩。我們發現,這三個記載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合當時猶太信仰的體統:72位平凡人比律法師更能宣講天國、撒瑪利亞人比利未人更能實踐愛、妹妹比姐姐更能選上最好的一份。耶穌更新了作門徒的準則,從今以後,凡願意接待主的都能承受救恩、凡願意去的人就有資格承傳。
     

  • 最後,這個部份讓我們再次體會上主的仁慈。主耶穌因著天國得以向人揭示、門徒的名在天上被記念而歡樂(十17-24)。祂不但沒有嫌棄門徒的卑微,無論面對自以為有理的律法師、抑或村莊裡的婦女們,耶穌仍樂意以各種方式、引導他明白上帝的心意(十25-42)。

icon_history.jpg
  • 甚麼是「門徒」和「使徒」?

第一世紀猶太人的成長過程中,一般會在各級學校中接受基礎的教育,包括對成文律法、口傳律法、塔木德等的學習。唯獨其中最優秀的學生,將有機會追隨當代有名的拉比深造。這種進階的學習通常不在學校中進行,而是由學生跟從在老師身邊,在一段時間內共同生活,隨時仿效老師的言論和行動,最終目的是要變成像老師一樣。這樣的學生就被稱為「門徒」(Talmid,תַּלְמִֽיד),在新約聖經中以希臘文的μαθητής(Mathetes,「學習者」的意思)一字來表達此意。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一字早於主前約四百年,已被用於描述一個被差派去完成特定任務(特別是軍事任務)的艦隊。古希臘的「犬儒學派」信奉者,亦將週遊列國、宣揚該學派理念的哲學家稱為「使徒」。第一世紀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則曾在著作中,稱呼從猶大前往羅馬請願,要求給予猶太人更多自由的代表使節為「使徒」。

當路加福音中記載,耶穌將門徒中挑選出來的十二位稱為「使徒」,相信正是要表達他們有以下三個特點:一、肩負特定的使命而被差派;二、要宣講差派者的信息;三、成為差派者的代表。

icon_word.jpg
  • 讓我們嘗試以「主差遣七十二人(十1-24)」,來說明上帝的門徒——一個被主拯救的群體,如何被主使用,成為上帝天國的使者。
     

  1. 經文沒有提及這七十二人是誰?比較之前對十二使徒的描述(六12-16),作者似乎刻意隱藏他們的身份,所以,除了信相信他們已經接受救恩、跟隨上帝外,我們對他們一無所知。相反,經文卻集中描述這些人如何被選上(由耶穌親自揀選,十1),如何參與這個「宣講旅程」(帶甚麼裝備和心態)。而過程中,並非所有人都會接受這天國福音(十8-12),主耶穌一再強調,他們所宣講的福音何等寶貴(十24),而作為宣講的門徒,他們已率先被記念(十20)。
     

  2. 雖然,被差派的門徒似乎要離開耶穌、到各城各鄉傳天國的福音;不過,在整個「宣講旅程」(九51-十九44),耶穌卻以另一種方式與門徒同行。一方面,門徒的任務是由耶穌所委派的,人選由耶穌「指定」,並且由祂組識、訓練。另一方面,無論這工作的性質有多迫切(十4)和危險(十3),主要門徒相信上帝的供應,毋需擔心旅程所需。此外,門徒的工作,是以一個群體的形式進行,他們有組織地完成天國事業,講求的是順服與配塔,這也成為日後教會的楷模。
     

  3. 經文沒有仔細說明救恩的內容,只強調這是「平安的福音(十5-6)」。然而,在整個救恩的歷程中,人們需要對上帝的救恩作出回應,「接受」與「拒絕」將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經文佔了不少的篇幅提及審判。這不但向門徒強調宣講救恩的迫切性,也暗示上帝的救恩是為所有人的,並非只臨到某個血統或民族。從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的宣告得知,即使是聖民的居所,拒絕救恩的難免面對審判。另外,從耶穌感恩的禱告讓我們發現,得救與個人的知識、地位毫無關係,救恩乃上帝全權的主導,而祂不但為世人打開了天國之門,更親自來到世間,期待人們接受救恩,成為祂的門徒。

icon_walk.jpg
  1. 主耶穌差遣七十二位使徒,重點似乎不是被差遣的人是什麼人或他們的背景(經文沒有記載),反而是著重主的「差遣」(十1)和「莊稼多、工人少」的實況。反思:今天,在教會或您的生活(家庭、職場、社會⋯⋯)中,你看見什麼實況?您願意如何尋求那差遣人的主?
     

  2. 人有尋求穩定的傾向,這是無可口非的。然而,主卻差遣七十二位使徒走進「未知之域」。這些「未知之域」不一定是要我們不斷尋找新的服侍環境或群體(正如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也不是使徒們完全陌生的地域),但卻需要我們在心理上有因著神的國而不斷地有所突破的預備 — 可能被接待,也可能被拒絕(十8-11)。反思:今天,我們為什麼而活?我們願意以「神的國」成為我們生活和生命的第一優先嗎?在您當下的生命中,若以「神的國」成為第一優先,有什麼事情或心態是需要被調整的呢?
     

  3. 主耶穌吩咐使徒們傳「平安的福音(十5-6)」,但在整段叙事中,卻充滿著平安與審判的張力。歸根究底,這關乎人是否願意接受和悔改的問題。若願意悔改和接受「神的國」的統治,即使是沒名沒姓的七十二使徒、被視為不潔的推羅和西頓人(十13),或被人視為弱小無作為的嬰孩(十21),也能得著這份平安。反思:平安與否,在乎的似乎不是外在環境的順逆或我們能否為自己爭取更多,反而在乎在風浪中,我們是否願意把自己「縮小」,定睛仰望神的國和接受祂的統治。今天,您在哪些方面需要學習縮小自己的呢?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