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5.15

icon_para.jpg

第三週:路七1-九50|新時代的救主-施恩、蒙恩的逆轉(2022年5月15-21日)

  緊接著「平地福音」,作者透過耶穌的事蹟,繼續展示那使人逆轉的救恩。主不但讓卑微的人得榮耀、揀選世上軟弱的人,祂更是施恩的主,願意拯救世上每一個人。然而,人能否得到救贖,也在乎人是否願意被救。包括承認自己無法解決罪的問題、承認自己不但無力施恩,更需要主的恩典和拯救,以致向祂尋求幫助。這種從施恩降卑為蒙恩的過程,正是接受基督救贖所需要的態度。有關本段落的分段如下:

 

  • 超越先知的施恩主(七1-35):進入第七章,作者先以耶穌兩個與舊約先知相似的神蹟開始,因而引起人們對耶穌身份的討論,當中包括正坐牢的施洗約翰(七20),耶穌不但肯定約翰的身份(他比先知大多了,七26),與此同時,祂宣告新時代的開始,藉主的恩典,我們從此與上帝國有份;相反,那些不承認自己有罪、以為自己才是施予恩典的人,始終無法得到救贖。
     

  • 全然倚靠的求救者(七36-八21):接著,作者闡述被蒙救恩的人,如何回應耶穌基督的愛。蒙赦罪的女人心存感激的服侍主、受苦得解救的婦女供給耶穌與門徒的需要。然後,主耶穌以「撒種的比喻」,教導信徒如何領受上帝的教訓和恩典:「⋯⋯那落上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並用純真善良的心持守它,耐心等候結果實(八15)。」
     

  • 誰能成為蒙恩的人(八22-九50):最後,誰願意接受主的救贖?不但是住在墳墓裡被鬼附的人、經歷獨生女兒在死亡邊緣的會堂主管、患上十二年婦科病的女人(八26-56),也包括耶穌身邊那些信心不足、未能理解耶穌工作的門徒(八22-25;九37-45)。當他們願意跟隨耶穌,接受主的差遣時(九1-6),他們便經歷主奇妙的作為(九10-17),並且認識主耶穌的真正身份和任務(九18-36, 44-45)。

icon_history.jpg
  • 為甚麼法利賽人那麼重視筵席?筵席對他們來說有何信仰意義?七36-50

  對於法利賽人而言,同席吃飯並不是一種單純的社交活動,更有信仰上的重要意義。由於法利賽人否定撒都該人(即當時的祭司群體)的宗教權威,所以必須在聖殿獻祭之外,另覓一種不受場所限制、又能對上帝表達敬拜的方式。最終他們透過訂立嚴謹的用餐儀式,為同席吃飯這件事賦予宗教上的意義,並以此取代在聖殿的獻祭。

  而用餐儀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有律法的討論,文獻顯示曾有拉比主張,假如三個男人同席吃飯而不討論律法,那麼無異於是一種褻瀆。但如果三個男人在吃飯時討論律法,那麼就尤如在在上帝的桌前用餐。基於這個原因,法利賽人的筵席往往像是一場宗教研討會或座談會,多於一個社交應酬的場合。

  基於法利賽人視用餐為一個重要的宗教儀式,除了席上的律法討論之外,宴會的主人在客人入席前,也會透過洗腳、親嘴和抹膏等行動來表達祝福。假如主人忽略了這些祝福的程序,則表示不肯定客人有資格與自己為友,如同法利賽人西門對耶穌所作的一樣。

icon_word.jpg
  • 我們試以「蒙赦免的女人(七36-50)」這段事蹟,認識耶穌比先知更超越,祂是終極的施救者,使人得到赦罪之恩。然而,惟有真心感到罪孽深重、展開雙臂向上帝求救的人,才能經歷上帝的拯救、體會救贖之恩。
     

  1. 這記載由法利賽人的筵席開始(七36),耶穌成為法利賽人西門家的坐上客。然而,有一個女人走進他的家,並以最卑微的方式服侍耶穌。儘管我們不明白為何西門容許這不速之客的到來,但她的行動卻成為法利賽人對耶穌身份的判定;西門——筵席的主持人,一開始便按自己的判斷,定義那女人有罪,也否定耶穌是先知。從後果耶穌向西門指出、家主並沒有給祂水洗腳來看,相信西門早已對耶穌的身份有種看法。
     

  2. 然而,耶穌卻神奇地洞悉西門心裡的想法,並隨即向他講了個比喻(七40-43)。比喻過後,西門和那位有罪的女人有著不同的回應。那女人雖然沒有任何對白,然而,經文卻用了相當的篇幅來描述她的行動:「拿⋯⋯站⋯⋯哭⋯⋯滴濕⋯⋯擦⋯⋯親⋯⋯抹(37-38)」,對比與法利賽人西門,他雖然答對問題,但卻不願意認同耶穌的施恩;他不但否定這女人的行徑,也否定耶穌的權柄,以致由此至終,他無法理解耶穌的身份和工作,更拒絕基督的救贖。
     

  3. 最終,耶穌以一句說話作為對話的總結:「⋯⋯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愛的多;而那少得赦免的,愛的就少(七47)。」這裡的意思,並非那因為那女人用愛來「賺取」上主赦罪的恩典;相反,因這女人在筵席以先,她已經蒙受主耶穌的恩典,以致她心存感激、以服侍主作為她對主恩的回應。而耶穌給予她最大的禮物,是赦免她的罪,讓她得著新生。可惜的是,法利賽人西門及同席的人,自此至終只執著於身份和權柄,上帝並非沒有提供拯救的方案,只是他們不願意成為被救助的人。

icon_walk.jpg
  1. 法利賽人西門按自己的標準判斷自己有「資格」宴請耶穌,又按自己的標準判斷那婦人是個不配得被憐憫的罪人(七39),所以當他看見那婦人對耶穌展示了超出自己想像的行動(七37-38),又看見耶穌沒有按自己設想的方式拒絕那婦人時,他完全反應不過來。
    反思:在信主的歷程中,或許我們都會慢慢地建立了一些信仰標準(例如:敬拜方式、靈修方式、實踐信仰的方式⋯⋯等),這是一個必然的進程。然而,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還有沒有讓自己有空間去看見上主的「議程」?我們還有沒有哪些地方是希望被上主塑造的呢?

     

  2. 在整個故事中,那婦人沒有一句對白,只是用連連的動作表達了對被耶穌憐憫的需要。這完全顛覆了法利賽人西門對「誰人有資格領受恩典」的認知,因為他自此至終都只把關注放在婦人的罪之上,而完全看不見自己也同樣是需要被拯救的罪人。
    反思:在上主跟前,我們該如何面對祂?是要像西門一樣,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合資格」的人,還是像那無名的婦人一般,承認自己的「無資格」,並由此進入得蒙拯救之路?

     

  3. 正如「內文淺釋」(c)所言,那婦人對耶穌所作的愛的服侍,不是「賺取」恩典的途徑,而是反證了她相信自己早已得著了耶穌莫大的恩典,所以有此回應。
    反思:在事奉中,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呢?我們會不會是一個過於無要求的人?這會否反映著我們在無意中漠視了上主恩典的寶貴?相反,我們又會不會去到另一個極端,過於著重事奉的成果?這會否反映著我們忘記了上主恩典的焦點是什麼?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