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5.8

icon_para.jpg

第二週:路五1-六49|新時代的救主——丟棄、揀選的逆轉(2022年5月8-14日)

  正如馬利亞的頌歌所言:「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路一52)。」《路加福音》以「逆轉」來描述基督救恩帶來的影響。即使世上被看為卑微的人,上帝卻藉救恩將他們的地位升高,使羞辱變為榮耀。不但如此,承接「逆轉」這主題,當基督在世開始傳道工作,祂拯救社會上被丟棄的人、揀選當時人們看不起的小民;這種不配卻被揀選的「逆轉」,同樣成為基督救贖的特質,並在第五、六章逐步說明,其分段如下。
 

  • 呼召不配得的、救治無價值的(五1-32):這段落從耶穌呼召西門作門徒開始,到呼召稅吏利未結束;他們都體會自己是個罪人,卻被揀選成為門徒。過程中,主分別救治當時社會上被遺棄的人,不但使他們得到醫治,更宣佈他們的罪得到赦免,從此得到真正的新生。
     

  • 新時代的救主、更新固有價值(五33-六16):接著,耶穌承接呼召罪人的爭議,說明新的時代已經隨著救主降世來臨,不但要指出過去維持信仰的方式失效,也要人回到律法背後的原意,更新上帝子民的價值觀,並以選召12位來自不同背景的門徒作結。
     

  • 被召者的生活、貫切所蒙的恩(六17-49):最後,耶穌重申福禍與律法(平地寶訓),不但宣佈上帝的拯救,更教導被揀選的人,該如何過新生活,包括在救恩下如何待人,並提醒惟有實踐主道,並堅持到底,才會得到上主的賜福。

icon_history.jpg
  • 誰是法利賽人?誰是稅吏?

法利賽人在歷史上出現的確實時間已不可考,但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著作,早在哈斯摩尼王朝時期的猶太人中,法利賽人已經是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群體。「法利賽」一字有「分別出來」的意思,表明他們嚴守律法、遠離不潔的宗旨。要成為法利賽人必須在三位成員的見證下,承諾遵行利未人的潔淨條例;避免與不明律法者來往;嚴守十分之一奉獻以及為祭司、利未人和窮人的奉獻;尊重誓言與他人的財產。

法利賽人根據《出埃及記》:「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神聖的國民(出十九6),」以及《申命記》:「摩西將律法傳給我們,作為雅各會眾的產業(申三十三4),」主張所有猶太人都有權利和義務學習律法,以成為上帝所要求的「神聖的國民」。為此,他們亦熱衷於成為律法教師,在各處的會堂與學校教導並指引人遵行律法。

為了讓人與干犯律法之間,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法利賽人在聖經明定的規條以外,加添了許多新的限制,他們將之名為「在律法週圍築上籬笆」。然而,當這些處境性的規定,被層層疊疊地添加進律法系統之中,最終往往導致律法的真正目的被遺忘。而無論在禮儀上或道德上觸犯了這些額外的禁令者,都會被法利賽人視為罪人。

「稅吏」正是當時被法利賽人定性為罪人的群體,在公元第一世紀的羅馬稅制下,除了地稅和人頭稅等常規稅項是由官員負責徵收之外,其餘的關稅、市場稅或類似的特別稅收則由民間承辦。而承辦猶大地區稅收的無論是羅馬人還是猶太人,往往都會聘用猶太人作為收取稅款的執行者(利未很可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這些受雇的稅吏,除了因為與羅馬人的往來而被視為不潔之外,更常常涉及濫收稅款等惡行(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因此,在法利賽人的教導中,稅吏是等同於強盜的存在,應當受到社會性的邊緣化:他們既不得在審訊中作證,也不得進入會堂;百姓不可以與稅吏兌換銀錢,也不可接受稅吏的賙濟,因為稅吏的錢財等同搶劫得來的贜物;稅吏的家庭成員亦會被認為欠缺誠信且遭受鄙視。

icon_word.jpg
  • 讓我們嘗試以「耶穌呼召西門(五1-11)」的記載,說明主如何揀選不配的人。
     

  1. 雖然主耶穌經常進入會堂講道,祂卻沒有在那裡選納門徒,卻來到捕魚的地方,呼召漁夫西門。經文記載,在呼召人在門徒以先,耶穌先講上帝的道(五1)。雖然當中沒有說明具體內容,但作者似乎以此表明,主不但有宣講上帝道的能力,透過往後的神蹟,耶穌的話(道)本身就具有上帝的權柄。而最使人驚訝的,是這位有能力的主,竟願意讓一位卑微的西門成為祂的使徒,接續主地上「得人(補捉生命)」的工作,將福音帶到地極。
     

  2. 當富有捕魚經驗的西門、看見耶穌奇妙的神蹟,他沒有選擇找藉口去自持自己的經驗,也沒有抱怨耶穌在眾人面前壓倒性地超越他;西門.彼得選擇坦然面對自己的本相,自覺在大能者面前,自己只是個卑微的罪人(五8)。然而,耶穌不但沒有反對他的看法,更應許他將要得人。原來,即使像西門這個罪人,也能被耶穌揀選成為上帝的用人。當然,西門被召完全出於上主,但他的回應也非常重要:當一個人願意面對自己的本相,在主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能,要靠上帝而活時,才能事奉主。
     

  3. 比較舊約時代先知的蒙召,西門似乎相對失色。沒有上帝使者的榮光、沒有燃燒的荊棘,西門也不在美麗的聖殿、神聖的山洞中被呼召。相反,西門.彼得就在日常工作的地方,看見主神蹟的彰顯。作者要告訴我們,耶穌的話帶來的逆轉,並非只降在那些「神人」般的先知身上,上帝的改變和呼召,同在可以降在一個罪人身上。因為重點不是領受者是甚麼人,而是上帝主導一切,祂能我們便能,有祂同在我們便能逆轉過去,並且承擔傳道使命。

icon_walk.jpg
  1. 耶穌呼召西門‧彼得跟從他,對我們來說或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然而,當我們再一次把焦點放回當時的處境時,便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破格的舉措 —— 耶穌所挑選的第一位門徒,並非有名望的宗教人士,而是一個處於當時社會邊緣的漁民,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呼召是超越(甚至逆轉)人的想像與限制的。反思:今天你有沒有一些關於事奉的固有想法?例如「我的性格或能力只適合/一定不適合做什麼⋯⋯」,在耶穌呼召彼得的故事中你得到什麼啟迪?
     

  2. 西門‧彼得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後,第一個反應是勇敢面對自己的本相,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五8) 。或許,事奉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如此:不是恩賜,也不是能力,而是一顆願意面對自己的本相,並靠主而活的心。反思:在事奉的過程中,你有沒有感到疲憊的時候?試默想一下箇中原因;上主需要的是什麼?你有沒有什麼話希望在禱告中跟主細訴的?
     

  3. 無論是耶穌的宣講,還是他所行的神蹟,重點似乎也是在於要人認得他是從神而來的,並且作出「跟隨」(五11)的選擇。而耶穌所想要的「跟隨」,似乎也逆轉了當時法利賽式的實踐 —— 耶穌不是要呼召自以為義的人,而是呼召願意悔改的罪人(五31-32)。反思:願意認罪悔改,彼此代求,是信徒群體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信仰實踐。沒有人已經完全,我們都是「工程進行中」的門徒,你有沒有什麼希望學習靠主悔改的事情(行為、心態⋯⋯)?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