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3.27

icon_para.jpg

第一週:該一1-15|爭取聖潔的生活(2022年3月27-4月2日)

《哈該書》及《瑪拉基書》同為猶太人被擄歸回耶路撒冷後的著作,分別記錄了聖殿重建時期先知哈該、以及完成聖城城牆修建後先知瑪拉基的言論。雖然兩位先知的年代相差至少近一個世紀,但兩卷書不但主題相近,更加有承上接下的關係。上帝既透過先知哈該提醒首批的回歸者,要重建「分別為聖」的群體,就要努力締造「分別為聖」的環境,堅持繼續聖殿的重建;上帝亦差派先知瑪拉基,提醒後來的回歸者,在聖殿與聖城重建的基礎上,必須活出「分別為聖」的生活,持守與上帝所立的約(參尼十28-39),上帝必按應許賜福予他們。

icon_history.jpg
  • 為何當時回歸的猶太人「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一6

在哈該先知的時代,猶太人生活的窘迫除了來自農作物失收之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整個波斯帝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流士王登位之後,很快就進行了稅制的改革,要求精確地測量農地的面積,並按照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分類。每個行省要嚴格按照境內農地的面積和產能,來計算出當納的稅款,並以銀子來繳交。同時,根據學者的分析,在大流士王統治的初期,氣候出現了亁旱化的趨勢,導致農作物產量普遍地減少,甚至有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以上兩個方面的變化,造成整個波斯帝國通貨膨脹、物價飊升,有資料顯示巴比倫地區在560BC至510BC期間,物價大漲了三到六倍,由此可見猶大地區很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使到歸回的猶太人財產大大貶值,成為先知所說「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領工錢的,領了工錢卻裝入有破洞的袋中」的景況。

進深閱讀

icon_word.jpg
  1. 全書一開始,先知便一連兩次呼籲:「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一5,7)」,當中「省察(שִׂ֥ימוּ לְבַבְכֶ֖ם, śimû lᵉḇaḇḵem)」直譯為「放在心上」,這字曾在《申命記》中出現,摩西勸戒那些預備入迦南地的以色列民,要將他有關聽從主的話放在心中、反覆思量(申卅二46);如今,先知呼籲再次回歸迦南地的猶太人,要反覆思量自己的「行為」。先知藉此提醒回歸者,一個真正將上帝話語「放在心上」的人,不會只停留在理論思考上,而是在生活言行中,不斷檢討自己是否符合上帝心意,並努力作出調整。
     

  2. 那麼,回歸的猶太人,他們的生活與上帝心意差距有多遠?上帝藉先知提出兩個對比,來說明當時的人對信仰生活的追求非常冷淡。首先,猶太人滿足於自己有天花板的房屋,卻漠視聖殿——上帝的房屋連房頂都沒有(一4);接著,他們為自己的房屋而奔波,上帝的房屋卻只有殘骸、繼續被荒廢(一9)。聖殿重建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它有多神聖,而是猶太人若要重建與上帝的關係、重新成為聖潔的群體,必須先建立穩健的敬拜生活;而有規律的信仰生活,是不會自然產生的,需要屬上帝的人努力去爭取。
     

  3. 所以,先知藉著當時波斯帝國的經濟不景、通賬日益嚴重(領了工錢卻裝入有破洞的袋中,一6),加上六月(猶太曆一至六月為收成期)收成仍然未如理想(一6, 9),勸籲回歸者要將眼前的景況「於在心上」、好好反省(一10-11)。結果,當時首批回歸的領袖所羅巴伯,以及大祭司約書亞於六月底,開啟停工達二十年的聖殿重建工程(一12-15)。

icon_walk.jpg
  1. 您是否會將主的教導「放在心上」?生活的一言一行,是否努力追求與上帝對我們的期望一致?既然「省察」對於建立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如此重要,為此,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嘗試:為自己建立每晚禱告的習慣,不但為各樣需要祈求,也給自己安靜反思的空間,檢視自己的生活,有甚麼地方可以榮耀上帝、活出聖潔的樣式?
     

  2. 今天,我們正為甚麼而忙碌呢?有甚麼夢寐以求的計劃常常縈繞在您心內?先知哈該並沒有因當時上帝子民忙於生活而作出批評,只是作為屬上帝的人,當生活的焦點就只有「生活」,而忽略靈命的追求,以及持續和上帝建立關係,最終只會迷失了天國子民的身份,失去原本聖徒應有的特質,與非信徒無異。到底,這是否正是我們今天的寫照?
     

  3. 當遇上諸事不順的處境、或解決不來的困局,是否必定和我們的靈命有關?我相信不一定,即使我們緊緊追隨上帝,也不是凡事順風順水,基督徒也有遭遇艱難的時候。只是,人往往能在遭遇風浪的時刻,檢視自己的人生、珍惜主的恩典。所以,當不如意的事來臨,作為屬上帝的人,隨了靠主以平常心努力渡過難關外,我們也可藉不順景的日子,反思自己的生活,有甚麼是自己忽略的,如何活出聖潔的人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