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3.20

icon_para.jpg

第四週:亞九1-十四21|回轉兌現的盼望(2022年3月20-26日)

全書的最後部份,經文記載了兩段「耶和華的默示」(九1-十一17;十二1-十四21)。雖然那時聖殿相信已被重建、聖城亦已重修(十四9-11),但是,猶太族群仍然受到周遭外適的威脅,要維持信仰生活,仍受到很多挑戰。故此,作者宣告上帝的應許,當「那日子」臨到,上帝會擊退列國,祂看顧並拯救猶太人,並應許有王臨到耶路撒冷,為全地帶來和平(九9-10, 16)。或許他們對當時對治理猶大的「牧人」失望(十1-3;十一1-3, 4-16, 17),但上帝會親自為他們征戰,最終親自成為耶路撒冷的王(十四1-21)。

icon_history.jpg
  • 為甚麼王裔所羅巴伯的後代沒有出現在《撒迦利亞書》裡?

《歷代志上》第三章記載了大衛家族的家譜,其中三19-24是所羅巴伯及其後代名單,我們可以看見所羅巴伯之後的六代子孫,他們的名字都被記錄於其上。當中特別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就是所羅巴伯的女兒示羅密。

根據考古的發現,一枚主前六世紀後期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示羅密的名字,並稱她為「省長以利拿單之妻」,可見當時所羅巴伯家族的成員,在社會上仍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在被擄歸回時期的聖經經卷之中,無論是《以斯拉記》、《尼希米記》還是《撒迦利亞書》,我們都找不到任何有關所羅巴伯後代的記載。在典外文獻提供的資料中,也沒有證據顯示除了示羅密之外,再有其他所羅巴伯的子孫在猶大省中身居要職。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羅巴伯家族、大衛王裔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已經迅速減弱,甚至很快就消失於政治的舞台上,也不再被猶太人寄予期望。

 

  • 到底《撒迦利亞書》九至十四章的讀者群體是誰?

與撒迦利亞書一至八章不同,九至十四章的內容沒有提及任何明確的日期時間。因此,這個段落被寫下的時間,在學術界的討論中眾說紛紜。但無論九至十四章是在何時、或在哪一段時間內寫成,由於最後第十四章10節提到便雅憫門、舊門、角門和哈楠業樓等城門和城樓,相信撒迦利亞書成書的時間,可以定位於尼希米時代,耶路撒冷城牆修築完成(即445BC)之後不久。當時猶太人所面對的,就是外有侵略者虎視眈眈、內有領袖衰敗沒落的狀況,符合撒迦利亞書所針對的讀者處境。

icon_word.jpg
  1. 第九章開始了新的段落,以「耶和華的默示」為題(九1),從審判列國的敘述(九1-8),相信當時回歸的猶太人,即使聖殿已被重建,甚至聖城也恢復保障(十四9-11),但仍然面對環繞猶太地各民族的威脅,仍然活在惶恐底下。故此,上帝透過默示,預言「當那日」臨到,上帝要擊退列國,並有君王臨到他們中間,使全地得到和平,終止一切的戰事(九9-10)。整個應許的重點,在於主「必看他的百姓如羊群,拯救他們」,或許當時他們求助無門,但上帝仍而是他們的盼望(九16-17)。
     

  2. 然而,為甚麼當時他們求助無門,要上帝應許一個王來拯救他們?他們當時的領袖在哪裡呢?帶領重建聖殿、王裔所羅巴伯的家族在哪裡呢?經文中第十至十一章,分別記下4個有關「牧人」的描述,然而,所有講述「牧人」的部份都是負面的,包括他們因沒有看顧羊群(十1-3),以致他們的榮華將敗落(十一1-3);他們對羊群缺乏憐憫(十一4-16),以致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十一17)。或許當時猶太人的失望,在於王裔的墮落,就像尼希米所描述的一樣,當時的貴族以欺壓同胞來換取自己的舒適(尼五1-13)。然而,作者卻強調,上帝都看在眼裡,且「必懲罰那為首的(十3)」。
     

  3. 若上帝要懲罰牧人,那麼,祂藉先知耶利米有關彌賽亞及復國的應許(大衞公義的苗裔,耶卅三15)會否落空?最後三章,作者記載第二段「耶和華的默示」,去呼應失去牧人的處境。首先,上帝堅固整個猶太群體,成為他們的力量(十二1-9);接著,上帝宣佈無用牧人的終局(十二10-十三9);最後,上帝帶領猶太人從患難中取勝,聖民和聖城重新歸耶和華為聖(十四1-21)。

icon_walk.jpg
  1. 在跟隨基督的路途上,即使遵循上帝的道而行,也不一定會一帆風順。正如所有人生活所遭遇一樣,人生總有面對困難的時候。而即使已經相信耶穌,難題往往亦不會因為我們對上帝有信心而立即得到化解、瞬間找到出路。相反,我們有更多的時候,需要本著忍耐的心等候上帝;而在等候的過程中,對上帝保持盼望,堅守所信、拒絕犯罪,我們的靈命往往會因此得到磨煉,更專注於對上帝。在逆境中,您願意抱持這份忍耐的心嗎?
     

  2. 教會是一個群體,當中自然需要有領袖、分擔整個群體的關懷與傳道工作。而隨著信主的日子增加,每位信徒都有機會成為別人的領袖,惟有這樣,教會才能代代相傳,將所信保存下來,在不同的時代作基督的見證。然而,作為屬靈領袖、主的僕人,上帝不但給予我們尊榮、可以參與天國的工作,亦給予一份使命和責任。到底,當信主已有一段日子,我們有否積極承擔領袖的職責?而作為屬靈領袖,我們有否忠心看顧肢體,使他們得到屬靈的培育?
     

  3. 在《撒迦利亞書》當時的處境,或許四周的威脅、領袖的墮落,都為當時猶太人的生活增添更大的難處。然而,當時的作者,透過上帝的默示,勉勵當時的人,重新將焦點投放在上帝身上。同樣,今天的世代,或許領袖、信仰群體會有失腳的時候,但我們的指望,從來不在人身上,而在上帝身上;惟有堅定相信那位轉向我們的上帝,勇敢接納教會肢體的軟弱,同心將困難視作祂的磨煉(十三9)、再接再厲,我們定能看見上帝的拯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