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1.2
一月精選《以斯拉記》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拉一1-二70|屬天身份的延續與繼承(2022年1月2-8日)
第二週:拉三1-六22|屬靈生活的重塑與建立(2022年1月9-15日)
第三週:拉七1-八36|屬靈領袖的預備與奉獻(2022年1月16-22日)
第四週:拉九1-十44|屬靈群體的認罪與更新(2022年1月23-29日)

第一週:拉一1-二70|屬天身份的延續與繼承(2022年1月2-8日)
《以斯拉記》是講述在波斯帝國下、部份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並重建信仰生活的事蹟。從聖殿被毀至重建完成這70年間,以色列人如何說明自己仍是上帝子民?繼承這屬天身份?此書處處流露箇中的掙扎與堅持。

-
波斯王居魯士也歸信上帝嗎?一1-4
作者以波斯帝國開國皇帝的詔書,作為全書的開始。內容提及「耶和華天上的帝已將地上的萬國賜給我⋯⋯(拉一2)」,彷彿居魯士也歸信了上帝。然而,跟據歷史,原來當時波斯帝國,對不同的民族,採取了相對懷柔的管治政策,鼓勵各族的人民,返回重建自己的家鄉,以減低衝突、換取和平。
-
當時以色列人期望回歸家鄉嗎?二64-65
以色列人首次被擄到巴比倫,當時約有一萬八千人(597BC,王下四10-17),包括王室貴族,戰士,木匠和鐵匠。其後以色列人還有兩次被擄去(586及581BC,耶五十二28-30)。直至居魯士頒令允准猶太人返回故土為止(538 BC),估計僑居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已達到約十二萬,而首批歸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只佔整體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僑居巴比倫的以色列民,生活應該過得不錯。相反,回耶路撒冷卻要面對許多不確定性,並且需要克服種種困難。
另一個說明當時不少以色列人對回歸意欲不大的證據,是居魯士對回歸人士的獎勵。根據居魯士的詔書:「⋯⋯凡存留的人(不回去的以色列民),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準備回去的人),還要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獻上禮物(一4)。」說明當時居魯士為了推動以色列民回歸,要求留下來的人,用財物作為對回歸人仕的支持,以增加回歸故土的誘因。

-
儘管波斯王居魯士要求以色列民回歸,具有個人的政治目的;然而,作者卻透過重述這詔書,去說明這事背後的屬靈意義。作者先分別以「激發」、「賜」和「委派」三個動詞,來表達即使是波斯當時最偉大的皇帝,也在上帝之下;在權力的背後,有上帝的掌權(一1-2)。
-
經文多次提到「上耶路撒冷建造聖殿」(一3,5),並且強調從前用來進行信仰禮儀的器皿,如今已全數歸還,並由以色列的領袖,帶領首批以色列人,以及聖殿內的器皿到耶路撒冷。為甚麼作者要強調聖殿要原址重建,並且沿用從前聖殿的器皿?相信和當時的處境有關,當被擄多年的以色列民,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時,他們必須要問,怎樣才算得上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子民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繼承先祖的敬拜生活,在相同的地點、用相同的工具、以相同的方式來敬拜上帝。
-
要說明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另一個特徵,就是血脈的承傳。作者詳細說明每個回歸的以色列的家譜(二1-70),說明他們是合法的繼承者,延續上帝子民的身份。另外,家譜的編排亦反映出作者對敬拜生活傳承的重視,作者在此特別提到祭司的後代(二36-39)利未人的後代(二40)、唱歌的(二41-42)、殿役(二43-54),他們都是聖殿事奉者的後裔,為恢復敬拜作準備。

-
當我們看見每天的社會變遷,您是否同樣有作者的眼光,認定惟有上帝是掌權者,並且相信世界一切的變化,都在上帝的掌握當中。
-
在現代社會,當信徒與非信徒的界線越來越含糊,我們是否也會面臨「身份危機」?若是這樣,您認為今天,信徒應具備甚麼特質,以肯定自己「天國子民」的身份?
-
古時的以色列民,十分強調他們的敬拜生活,是延續先祖的吩咐,並繼承前人的方式敬拜上帝,以致肯定他們的信仰生活,是乎合上帝的心意。今天,我們是否也有「承先啟後」的使命,不但承傳牧者的教導,也樂意將我們的屬靈經驗,承傳予教會的下一代,以致能保持信仰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