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3.5.28
前言|二二年一月《以斯拉記》|二月《尼希米記》|三月《撒迦利亞書》|四月《哈該書》《瑪拉基書》|五、六月《路加福音》|七、八月《使徒行傳》|九月《羅馬書》|十月《希伯來書》|十一月《啟示錄》-上|十二月《啟示錄》-中|二三年一月《啟示錄》-下|二月《利未記》一|三月《利未記》二|四月《利未記》三
五月精選《詩篇・卷一》壹 每週閱讀內容
第一週:導論|以生活與歌聲回應上主(2023年5月7-13日)
第二週:詩一1-二12 序章|有福的抉擇和應許(2023年5月14-20日)
第三週:詩三1-八9 哀求|在迫害中尋求公義(2023年5月21-27日)
第四週:詩九1-十四7 哀求|在困苦中得到記念(2023年5月28-6月3日)

第四週:詩九1-十四7 哀求|在困苦中得到記念(2023年5月28-6月3日)
當《詩篇》第八篇,作者讚頌主偉大的同時,也意識到人的有限和渺小,以致心存感恩仰賴上帝的恩典和拯救,編者亦以此詩、作為第一輪哀求詩的小結。然而,到了第九至十四篇,編者再度藉詩歌展開新一輪的哀求;承接第八篇,從第九篇詩開始,作者們指出世人因忘記自己只是凡人,以致漠視上帝的公義,欺壓正直的人。於是,屬主的人向上帝哀求,他們深信上帝記念困苦的人,最終,惡人因被主審判,才明白自己的限制與無知。

-
詩篇第九和第十一篇兩次描述「耶和華坐在王位上」、「耶和華在天上的寶座上」的景象,反映了詩人心中怎樣的認知和確信?
在以色列人的傳統之中,「王位」、「寶座」往往代表了兩個重要的意義。首先是最高統治權力和尊榮的象徵,例如創四十一40記載法老委派約瑟治理埃及全地時,就曾說:「你可以治理我的家;我的百姓都必服從你口中的命令。惟獨在寶座上,我比你大。」此外,「王位」和「寶座」又是法庭的代名詞,由於當時國王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審理爭訟以及作出判決,所以他的座位又被稱為「審判的位」(箴二十8)並且引申成為「公義」的象徵。
因此,當詩人描述上帝坐在「王位」和「寶座」之上,一方面強調即使眼前所見的情況,彷彿惡人掌握權力、任意橫行,但實際上最高的統治權仍然在上帝手中。另一方面則指出,上帝既然坐在「審判的位」,那麼面對不公壓迫的義人,理所當然可以向上帝尋求伸冤,而上帝亦必然會以公義的審判作為回應。

-
與主為敵源於人的驕傲:第九至第十篇,其實是同一篇詩。詩歌對應第八篇的內容,一開首讚頌上帝的作為、公義和權能(九1-8),並且指出上帝對困苦人的看顧(九9-12);然而,人因著對上主的無知,不但以詭計欺壓義人,更無視上帝的存在,陷害無辜的人,向需要求助的人施行暴力(九13-十11)。作者指出,他們之所以肆無忌憚的行惡,是因為他們忘記自己只是凡人,忘記上帝一直察看,忘記他們最終要面臨上主的審判。故此,他們的驕傲會被主消滅,上主要以王者的姿態,為受屈的人伸冤,使惡人的狂傲止息。
-
信主定會保護直正的人:第十一至十三篇,編者透過詩歌指出,不法的事雖然常存,義人亦沒有即時得到拯救,然而,他選擇相信上帝,知道主一直在察看。第十一篇,作者一開始便堅拒逃亡,因他相信,即使正直的人被暗算,已無計可施;上帝必然察看,並且恨惡、審判惡人。然而,第十二至十三篇並沒有再提到上帝的審判,反而強調上帝明白直正人的難處,讓義人得到保障。第十二篇的作者指出,社會的道德標準已普遍下降,貧窮與弱勢不但得不到保障,更受盡委屈;故此,上主要起來保護他們,絕必坐視不理。而十三篇,詩人表達曾抱怨上主為何對他置之不理,然而,他仍然堅信上帝的看顧,作者選擇投靠主,深信最終得到主的恩待。
-
上主沒有忘記困苦的人:編者以第十四篇作為第二輪哀求詩的小結。雖然惡人冥頑不靈,藐視敬畏神的人,拒絕行善、不求告上主,並且欺壓困苦的人、羞辱正直的人;然而,上帝從來沒有忘記他們,主一直垂顧每一個人,與義人同行,要成為困苦人的避難所。作者代入當時以色列民被擄的處境,指出施行救贖的主仍在錫安,最終要使祂的子民從被擄之地回來,要在主的蔭庇下重建家園,並且再次回到上帝的懷中。

-
承接第三至八篇詩篇,第九至十四篇雖然同樣是「哀求詩」,但卻更突出了一個元素,就是上主的公義(九4、8、十一7)。而正如「內文淺釋」所言,在這幾篇詩篇中,「公義」的指向至少涉及兩個方面:
反思(1):公義包含上主對惡的察看與審判,而詩人指出不義很多時是出於人不認識神(十4、13、十二4、十四1)。試想想,在日常中我們可如何讓人認識神,正如《詩》九1所說「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傳揚你一切奇妙的作為。」?
反思(2):公義的第二個面向涉及上主對困苦人的憐憫和避難所(九9-10、十14、十二5、十四6)。試分享您可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實踐上主的憐憫?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