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1BS_2022全年限定經卷_Web.jpg

2022精選經卷閱讀計劃
​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2.6.19

icon_para.jpg

第八週:路廿二1-廿三56|新時代的見證——預告上帝國的來臨(2022年6月19-25日)

《路加福音》同樣記載主耶穌的受害及被殺(廿二1-廿三56),然而,作者要強調的,並非基督犧牲的痛苦,相反,透過重述主流血的事蹟,表明上帝國正逐步實現。
 

  • 作者以「逾越節的筵席」作為開始,全書出現共8次,本章佔了6次(廿二1,7x2,11,13,15),當中主借用筳席來教導眾使徒,這包括聖餐的設立。耶穌以「坐席」與服侍說明領袖的承擔(廿二24-29),並說明將來上帝國的「坐席」。然而,「同坐」的使徒有人記念主、也有人背叛主,正如有人接納救恩、也有人堅決拒絕一樣。
     

  • 接著,經文記載主耶穌被捕前的兩個行動,包括在痛苦中,為成就救恩禱告(廿二39-46),以及被圍捕起,醫好被門徒削去耳朵的僕人(廿二47-53)。這兩個行動,都說明主在地上的目的,是盡上一切努力去完成救恩及拯救罪人。及後,耶穌接受一系列的審判,當中要強調的,是主的清白以及無辜被害。祂無辜被出賣、被門徒丟棄、被戲弄、被 誣告、被判刑(廿二54-廿三25),救恩透過耶穌的受苦而逐步成就。
     

  • 最後,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經文沒有太多篇幅描述耶穌的苦,相反,作者仔細描述旁人的反應,基督的受害帶來他們甚麼回響。當中包括沿路為主哭泣的婦女,耶穌藉他們再次宣告審判的來臨(廿三27-31);悔改的受刑人,主向他應許上帝的拯救(廿三32-43);以及百夫長的感言,見證主耶穌是個義人,即是在上帝面前無過的人(廿三47)。透過這些見證人,說明上帝的救恩經已來臨。

icon_history.jpg
  • 為何耶穌要讓門徒去預備逾越節的宴席?

在猶太人的宗教傳統裡,「除酵」是逾越節禮儀中的一個重要部份,律法書清楚講述了其中的意義:「你要吃無酵餅七日,在第七日要向耶和華守節。這七日之內,要吃無酵餅;在你的全境內不可見有酵之物,也不可見酵母。當那日,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樣做是因為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為我所做的事。』」(出十三6-8)所以逾越節有時亦被稱為除酵節。(摩西五經中用「逾越節פֶסַח」約21次,用「除酵節מַצָּה 」5次)

來到耶穌的時代,「除酵」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擴展,從第廿二章作者提到:「除酵節,又叫逾越節,近了(路廿二1)」可以看見,當時「除酵節」已經取代了「逾越節」成為主要的名稱。為了做到「在你的全境內不可見有酵之物,也不可見酵母」,拉比們制定了嚴謹的除酵程序。每年逾越節前夕,家主要對吃宴席的房子進行仔細的打掃,將任何可能殘留的含酵餅碎屑、或是酵母粉末都徹底清除。之後家主還要如此宣告:「願所有偶然遺落在我家、又被我忽略了的酵,都被消滅如地上的塵土。」最後,在過節前的兩三天,家主要多次反覆清洗宴席所用的餐具和廚具,以免有酵殘留其上,甚至有人會為每年一度的逾越節宴席,預備一套專用的餐具和廚具。

icon_word.jpg
  • 關於見證天國將要來臨,我們以耶穌「逾越節的囑咐(廿二7-38)」作為例子:

  1. 這又被稱為「最後的晚餐」,因筵席過後,耶穌隨即被補,並以祂的死和復活成就救恩。此刻,耶穌選擇與使徒們一起坐席(廿二14),並作出重要的囑咐。首先,耶穌要求門徒記念「我」,並且向門徒預告他們將來要與主同受苦難。故此,當門徒記念主時,他們並非要記念耶穌帶來「甚麼功績」,而是要記念「主」,將祂放在心中,因門徒與主從來不是「功利」的關係,而是「愛」的關係。我們因著「記念」主對我們的愛,以致以愛回應祂;因著「記念」這愛的關係,門徒期盼與主相會,並且在未來的日子,無論面對各種挑戰,甘心與主耶穌共榮共辱。
     

  2. 接著,耶穌向門徒指出,進入新的救恩時代,門徒將面對許多挑戰。故此,這天國的新群體,必須要有截然不同的相處方式,以致能同心抵抗各方的困難。主首先成為榜樣,以僕人的姿態服侍人,期望門徒學習彼此服侍。耶穌勸勉使徒:「我在試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廿二28)。」作者以「同在」,說明主知道使徒們的忠心。而那些真正與主同在的人,將來必在上帝國裡與祂「同席」。只是,此刻門徒要勝過各樣的試煉並不容易;彼得即使揚言要與耶穌「同坐牢」、「同死」,結果還是跌倒(廿二34)。正因如此,他們除了愛主外,也要學習彼此相愛,預備承接主耶穌交付的使命。
     

  3. 那時候,門徒似乎仍對耶穌的受苦與拯救不甚了解,也不明白主的警告與教導。故此,主耶穌再三提醒他們,在試煉中門徒不一定常常獲勝,屬主的群體也有失敗、有未能勝過試探的時候。即使如此,他們務要回頭、彼此堅固。最後,耶穌提醒他們要有到處傳道的準備,並隨時承受因跟隨基督而來的危險。當晚祂有著截然不同的教導:「……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行囊,沒有鞋子,你們缺少甚麼沒有?……但如今,有錢囊的要帶著,有行囊的也一樣;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廿二35-37)」耶穌之所強調「如今」有所不同,是要表明門徒將要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刻。若將「錢囊」、「行囊」、「刀」三者並列起來,不難發現這是旅程所必備的工具,門徒要為傳道作準備,預告門徒將來也要分嚐基督的苦難。

icon_walk.jpg
  1. 在「逾越節的囑咐(廿二7-38)」中,耶穌吩咐門徒也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份記念,與世人對偉人的記念不同,重點似乎不在於耶穌帶來了什麼功蹟,而是在於祂自己,並祂對我們的愛(參經文淺釋)。原來,耶穌預告屬祂的新群體與別不同的地方,不是新群體有多厲害,而是新群體盛載著主完滿豐厚的愛。反思:今天,每當我們享用主餐時,我們會想到什麼?又有什麼感受?
     

  2. 當彼得對耶穌說,他已經做好預備要與耶穌「同坐牢」、「同死」時,耶穌卻回應並指出他將會三次不認祂(廿二33-34)。耶穌不是要小看彼得,而是要指出天國的新群體固然要因忠於主的緣固,而與主一同面對來自世上的不同挑戰和壓逼。然而,面對這些挑戰的基礎與世上的價值觀不同,不是英雄主義式的慷慨就義,而是願意堅持默默地「成為最小的」(廿二26)作服侍。反思:您現在的服侍角色或崗位是什麼?試回想並分享您如何學習「成為最小的」堅守這個位置?
     

  3. 在這段落的最後,耶穌提醒門徒要帶齊「錢囊」、「行囊」、「刀」,這跟之前祂差門徒去傳道時,吩咐他們不要預備什麼,兩者其實沒有矛盾,因為兩者的重點不同。前者是要門徒體會「不要為明天憂慮」,上帝會一直保守門徒不會「缺少什麼」(廿二35);而這裡是要叮囑門徒作好因信仰而需要面對困難和逼迫的預備。過程中可能仍會像彼得一般經歷軟弱或跌倒,但卻不要忘記上帝在基督裡那份不變的大愛。而當我們回頭重新被主愛激勵後,也要堅固其他肢體。反思:我們的服侍或對信仰的實踐正遇到什麼困難?經文中耶穌的說話對您有什麼勸勉或提醒?

    編輯:黎光偉、盧啟智、余俊德

bottom of page